再说天猫超市 , 商超主要为消费者提供生鲜、快消等生活必需品 , 属于刚需、高频业务 , 受经济环境大周期影响相对较小 , 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尽管天猫超市从成立再到被划入“B2C事业群”几经调整 , 但它的使命始终不变 , 即为消费者提供同城生活圈一站式购齐服务 , 并立足为商家赋能 , 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 。
通过自营模式甄选商品源 , 天猫超市不仅能保证商品品质 , 还提供了更丰富和更本地化的商品供应 , 商品统一入仓、统一专业打包 , 并采用专业仓储物流 , 保证了小时达、当日达、次日达和送货上门等灵活配送服务 。
【双11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加速融合】今年上海“五五购物节”前夕 , 天猫超市在一个月内完成上海生鲜仓建设 , 并跑通供给及产品链路 。 过去瓜果蔬菜、鲜奶鲜肉从原产地到家门口 , 最快需要24小时 , 但有了生鲜仓后 , 平均时间可缩短至6小时 , 消费者下单后最快1小时送到家 。 继上海后 , 广州、北京、沈阳、深圳、郑州也建成生鲜仓 。
截至9月底 , 天猫超市在全国132个四五线城市开通生活用品小时达服务 , 零食、毛巾、牙膏和卫生巾等生活用品实现极速送达 。 此外 , 当日达、次日达和送货上门服务已覆盖全国主要区域 。
阿里的变与不变
众所周知 , 消费升级大势所趋 , 但消费也要分级 , 只有在不同的消费分级里进行消费升级 , 社会才会进步 。 显然 ,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 , 不仅需要高超的商业智慧 , 还要做时间的朋友 。
原因很简单 , 从消费者角度看 , 一方面 , 过去几十年 , 中国市场纵深特别大 , 不同地区消费情况差异巨大 , 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消费升级需求;另一方面 , 同一个人有不同的面 , 不少人既会在买菜、买纸巾时货比三家 , 计较一两块钱的得失 , 也会买高配iPhone和奢侈大牌 。
换言之 , 消费者既需要标准化、有品质保障的商品和高效配送服务 , 也需要个性化、定制化商品 , 且对于海外新奇特商品 , 愿意花更多时间等待 。 这决定与之匹配的营销模式、履约方式不尽相同 , 单一的自营或平台模式无法轻松应对 。
同时 , 电商发展至今 , 仍有大量消费者需求并未高效满足 , 大量个性化商家商品触达消费者的渠道可以优化 。 因此 , 你会看到 , 近年来阿里在不断进化 , 从淘宝、天猫两大新零售基座到发力天猫国际、天猫超市再到持续加码淘特 , 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矩阵 。
其实这些业务的背后 , 正是阿里发展的一条重要逻辑 , 就是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 , 提升商业效率 , 推动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 。 由此 , 我们也可以理解今年双11的“全供给”布局 , 也其实质就是提升商家和消费者体验 。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正在加速融合 , 从今年的双11可以看出 , 阿里的业务正在把消费者和生产端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 为更多元的需求 , 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给 , 是阿里面对长期复杂竞争时 , 始终不变的法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