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 , 当笔者前往厦门调研一家立志转型做跨境电商的老牌外贸企业时 , 一位企业负责人抱怨说 , 厦门一直也没申请下来进口试点城市 , 错过了最大的风口 。
彼时 , 各路人马已纷纷布局进口电商 , 互联网大佬如京东、网易、阿里等 , 都将海外购板块提升至重要战略地位;创业公司则纷纷加快融资步伐 , 跑在一线的如蜜芽、洋码头、小红书都已相继走到C轮千万美元级别融资阶段 。

文章插图
但现在 , 面对笔者 , 这位负责人一脸意兴阑珊:好像意义不大了 。
他发现 , 当年那些令人羡慕的 , 从2014年开始被政策鼓励、资本追捧的众多阳光化进口跨境电商平台 , 在今年4月新政后面临“熔断式”的严峻考验 。 而且 , 现在所有的税都按统一标准征收了 , 对自己反而是个利好 。
硬币的另一面 , 是早早站上风口、在各个试点城市加大投入“保税电商”的小李 。 他自己做贸易起家 , 在跨国公司负责过供应链 , 看好新兴领域 , 于是和朋友一商量 , 创业了 。
小李讨厌那些货品来源不清不楚 , 靠政策漏洞拆单、刷单、低价的同行 。 基于长久发展的考虑 , 他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彻底公平缴税 , 在国家层面获得一个名分 。 但“海淘新政”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 在这短短两个月中 , 他不仅迎来了税 , 还迎来了正面清单和通关单 。 政策的短期剧烈波动 , 使得他和全行业都为此付出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
他给笔者粗略算了算 , 损失包括:地方试点城市政府前期投入重金打造的仓储、物流等硬资产 , 各跨境电商平台的资本市场融资和市值损失 , 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收入骤减 , 供货商应对新政采取的降价、去库存、互联网运营前期投入等 。
有的企业 , 由于达不到投资人的收益要求 , 正面临融资枯竭转而退出的困境;而另一些像小李公司这样 , 已经历多轮融资、现金较为充裕的企业 , 则考虑先活下来 , 再做打算 。 不论哪种情况 , 调低对政策波动较大的保税仓投入 , 将部分货品发至海外仓 , 以降低未来的风险 , 都成了标准动作 。
虽然 , 小李们终于等来了延缓一年执行的“过渡期” 。 但这只能让他们稍稍松一口气 。 因为 , 一年后将会怎样?并没有明确的回答 。
“走一步看一步吧” , 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业内人士对笔者的回答 。 他们的判断中 , 多了一个高风险因素——政策的大幅波动 。
但说到未来一年对中国海淘市场的看法 , 回答也惊人一致:坚决看好 。
确实 , 2015年 , 阳光化的跨境进口保税总体规模为176亿元 , 只是“海淘”的冰山一角 。 据海关总署等部门不完全统计 , 去年“海淘”有3000亿元规模 , 出境游购物则达1.5万亿元 。
我们都知道进口跨境电商主要的驱动力:中国消费者对更高品质、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 税收的优惠 , 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渗透 , 以及对个人邮寄的监管盲点 。
目前来看 , 除了税收的优惠已经消失 , 其他三个利好因素依然存在 。 尤其是消费者的需求 , 是刚性的 。 这也是为何一些人会坚定看好 。
而资本投入任何一种新生模式的标准 , 都是在看未来 。 具体说 , 是看增速而不是存量 。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以出口为主 , 大致占了85% , 跨境进口电商只占到15% 。 其中 , 跨境进口B2C模式 , 又只占到整个跨境进口不到20% 。 表面上看 , 两者叠加 , 跨境进口B2C的总规模十分有限 , 但是仅2015年上半年增速就达到42%以上 。 而2015年7月罗兰贝格关于跨境电商的研究报告 , 表明中国跨境进口B2C实际规模 , 增速十分惊人 。 从2010年到2014年 , 通过跨境进口电商市场总额年均复合增速达到86%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