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风云往事 机器人之父是指谁( 二 )


改革开放浪潮之下,中国机器人产业也开始展示出了强大的“中国速度”,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加入机器人大军,展开了一场新兴的技术较量 。
2000年,以蒋新松的名字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机器人公司——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诞生 。 如今已是全球十大机器人公司之一 。 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例如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的洁净(真空)机器人,还有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他们不仅生产机器人产品,也是成套机床数控系统的供应商 。 各家公司带着鲜明的特点,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入到百家争鸣的探索时期 。
虽然机器人在工业场景显示出巨大市场价值,但对普罗大众来说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只有那些大型制造企业才用得起 。 普通人如何离机器人更近?这推动了像人一样拥有手、足、眼、口、耳、脑等各方面能力,并且能帮助人解决问题的服务机器人的出现 。
同样是在2000年,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先行者,在国防科技大学实验室诞生,这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机器人,但在当时还不具备成熟的语言功能 。 2008年,国内首台家用网络智能机器人——塔米(Tami)亮相,塔米不但能像人一样自由说话,识别主人和物体,还能根据电脑或手机接受主人发布的指令工作 。
随后,各种各样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特种机器人、康复与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以及仓储、餐厅、酒店、商业清洁等等服务机器人竞相涌现 。 而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主要代表,是家用清扫机器人、消费级无人机等3C小家电消费品和玩具 。
霎时间,国内掀起了一场机器人进军大众市场的小高潮 。
2.新秀崛起,资本入局
随着机器人与AI、IoT技术的加速融合,市场迎来了智能机器人时代 。
整体来看,能够集合巨大的工业和生活消费市场、庞大的智能应用场景、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除了美国,只有中国 。 类比智能手机、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有业内人士大胆预测,未来智能机器人的新巨头大概率也将在中美两国中诞生 。
财富和聪明的头脑总是会流向那些增长速度更快的行业,并成为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 。 这时,中国的巨大工程师红利优势显露无疑 。
国内机器人近十年的高速发展背后,无法绕过一个人——李泽湘 。
李泽湘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港科大自动化技术中心(ATC)和机器人研究所(RI)创始人,也是大疆创始人汪滔的导师 。 在目睹大疆一路成长为全球性的无人机飞行器企业之后,2014年,李泽湘跟港科大的甘洁教授、高敏强教授决定一起做一个平台,希望能帮助优秀的机器人领域人才,系统性、成规模地培育大疆、逸动这样的公司 。
这个平台力图陆续吸收更多的国内外专业人士 。
时间来到2015年5月,在美国西雅图一个机器人大会上,李泽湘碰到机器人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张延亮,问他将来想做什么 。 张延亮希望去中国办一所机器人培训学院,建立几个机器人测试场地,帮助中国完善机器人产业 。 第二天,李泽湘找到张延亮,说:“你别等退休了,明天回国我们就开始干吧 。 ”
张廷亮被说服了 。 几个月后,张延亮从美国回到中国东莞,加入了李泽湘主导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担任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在全球搜罗机器人技术人才,并将他们带到东莞创业 。
在这一年,云鲸创始人张峻彬硕士毕业后,给李泽湘的公众号投了简历 。 他后来成为李泽湘引入松山湖的首批人才之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