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是否是在门店管控上 , 途虎要比养车无忧更强 , 导致两者最终的不同结局?李立兵则认为 , 所谓的控制 , 其实是门店对你的依赖程度 。
“通俗说 , 平台只有给门店带来足够的好处 , 给门店赋能和提供帮助 , 门店才愿意听你的 。 因此 , 平台是否具有足够的赋能能力、提升门店业绩以及客户满意度等其实是关键 。 ”
李立兵坦言 , 养车无忧和途虎养车对比起来 , 途虎在这些方面可能做得更好 , 从而导致了两者的不同命运 。
“受限于资金、团队的因素 , 养车无忧跟途虎养车是存在一定差距 。 所以在那个临界点上 , 几乎同时起步于上海的两家企业 , 途虎走在了前面 。 站在我的角度 , 我们只能说钦佩对方 。 ”
04
第一次“卖身”的失败
再回到资金问题 。 养车无忧的投资方先锋新材不单没有再次注入资金 , 反而在2017年1月发布公告 , 以6210万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养车无忧20%股权出售给收购人茅纪军 。 本次转让完成后 , 先锋新材不再持有养车无忧的股权 。
有分析曾指出 , 在先锋新材投资之时 , 其实是做好了养车无忧“烧钱”的准备 , 而此时退出的一大原因则是竞争对手途虎已经融资到D轮、汽车超人一次性获得母公司27亿元的注资 , 养车无忧的前景已经越发不明朗 。
也有一种声音认为 , 上市公司先锋新材 , 原先的计划是借助投资养车无忧谋求新故事和新概念 , 进而推动自身市值的增长 , 但到2017年 , 这样的逻辑已然难以成立 , 先锋新材因此选择退出 。
但不论如何 , 至此 , 养车无忧似乎已经命悬一线 。
时间走到2017年8月 。 多家媒体报道证实养车无忧网获得数千万元融资 , 投资方为杭州资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这算是养车无忧第一次被“卖” 。
彼时接手的李立兵后来透露 , 这笔融资其实早在2017年4月就已经完成 。
接手后 , 李立兵大刀阔斧地做出了调整 , 将原来B2C的模式转变成S2B2C 。 李立兵当时的想法是将前端维修和后端配件进行融合 , 用他的话说就是今天行业不断提及的“修配融合”或“修配一体化” 。
“接手的时候 , 我们就想着布局修配一体 。 但是受限于团队实力和资金情况 , 加之在整合前端连锁时 , 连锁持观望态度较多 , 最后就变成我们独自出发 。 ”
而在配件层面 , 李立兵的设想是在前端做到一定程度后 , 他们再跟后端合作 , 进而实现融合 。
彼时 , 来自欧洲的一家全球采购联盟找到李立兵 , 希望能对养车无忧进行战略投资 。 其实 , 差不多的时间 , 国内一家机构曾有意向注资1000万 , 但李立兵最终选择了这家全球采购联盟 。
一切似乎都朝着有利于养车无忧重生的方向前进 。
或许是基于此 , 李立兵变得有些激进 , 萌生了自建汽配超市的构想 。 “那时我们其实有汽配超市 , 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扩张做起了汽配 。 只要战略投资进来 , 我们的修配一体的规划是可以往前推进的 。 ”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 最终 , 由于多重原因 , 欧洲方面原先承诺的战略投资最终没有兑现 。 而随后在2018年8月阿里、康众、汽车超人联合成立新康众以及9月份腾讯等领投途虎4.5亿美元E轮融资的背景下 , 李立兵选择了刹车 。
“一方面是资金压力 , 另一方面巨头都已经出手 。 对我们来说 , 在没有找到金主的前提下 , 其实压力变得更大 。 ”
至此 , 养车无忧的第一次“卖身”算得上是以失败收场 。
05
二次转手 , 前景如何
今天再去复盘过去 , 用李立兵的话说 , 当时的养车无忧并不具备修配两端同时起步的实力 。 或许 , 当时他们应该侧重于修这一端 , 而配这一端跟快准车服和康众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就可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