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百集团是以连锁超市为主的一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商业上市公司, 中国商业名牌企业 。 前身为中国国货公司武汉分公司, 五十年代更名为“武汉市中心百货商店”, 是武汉市第一家国营大型百货商场 。 1996年是中百集团改革元年, 自此以后, 中百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 1997年5月19日, 中百集团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后更名为“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年间, 中百集团从资金短缺到企业上市, 从落后的管理体制到人才强“企”战略, 从大型仓储超市到便民超市, 从传统购物模式到时尚网上购物模式, 从本土经营到跨区域发展, 企业始终紧盯消费市场的发展变化, 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和经营模式, 适应新业态的挑战, 实现了由传统百货向现代连锁业的成功转型, 创造了全国商业企业经营的奇迹 。 改革与创新, 支撑着中百集团在中国中部快速崛起 。

文章插图
1“无中生有”的上市之路促中百长足发展
1996年, 是中百集团改革的元年, 当时的中百严重缺乏资金, 上市成为了募集资金的唯一出路 。
汪爱群【1】先生回忆:
1996年, 中百尽管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也进行了两年的柜台交易, 但是很直爽地说, 企业非常缺乏资金 。 因为在柜台交易过程当中, 企业再融资的功能是没有的 。 但中百确实又面临新楼改造这样的一个背景 。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包括占用了银行的贷款, 拖欠了供应商的资金, 再加上工程长期完不了工, 造成了严重的资金缺口 。 后来, 银行借钱几乎借不到了, 工程还差个1000多万不能跟别人结账, 欠供应商的货款八九百万, 别人货物都不拿来卖了, 可见资金的窘迫 。 如果中百没有上市的话, 企业的未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 【2】
张锦松【3】补充说:
当时中百只有一家店,就是中心百货,销售额2亿多元 。 虽然股 份制和柜台交易我们也在积极推进,但是由于整体思路的偏移,在资金上我们十分受限,很难推进 。 【4】
历史链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全国掀起商业改造热潮 。 坐落在江汉路上的中百也不例外, 但因改造投入大, 后续资金跟不上, 一下子成了半拉子工程, 连开门营业都成了间题 。
1996年8月, 汪爱群临危受命, 出任中百集团董事长 。 谈起当时的窘况, 汪爱群说, 当时因中百无法按进度支付建筑商和装修公司的费用, 他们铺好了地砖, 留下通道不做, 让员工和顾客不便通行;电梯已安装到位, 但不交钥匙, 让你爬得脚酸手软 。 汪爱群只好一边与建筑商和装修公司协商, 让他们尽快完工, 承诺用开业挣的钱, 还他们的工程款;一边与银行、供应商协调关系, 避免资金断链和商品断货 。 在旺季到来之前, 中百恢复了正常营业, 当年实现利润2292万元 。 贷款虽解了燃眉之急, 但支撑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 汪爱群把上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 1997年, 中百经过积极努力, 争取到了国台办的一个上市名额, 并与同年5月19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募得资金2亿元 。 【5】
而要想企业上市, 就必须拿到指标, 这对于当时中百集团来说是困难重重的 。
汪爱群【6】先生回忆:
1996年, 中百在武汉市的几家柜台公司和商业公司中排在第四位或第五位, 排在我们前面的武商当时已经上市了, 中商、汉商还有六门好像都排队在我们前面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走?我们就想能不能走部委办的路子, 于是我跟张总(张锦松【7】先生)找到了商务部的副部长, 当时的杨树德【8】部长 。 他说老汪, 你来晚了, 上市的排队前面已经有五六十家了, 国家证监会每年仅有一个或两个指标, 你可能要排到30年以后了 。 这个时候我们就想, 我们跟汉台有一个合资项目, 我们能不能去找国台办要指标, 因为国台办当时不是经济部委, 证监会的指标只给发改委、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这些部委, 它不给国台办 。 于是我们就抱着敢闯敢试的态度, 拼命地闯, 因为在当时我们压根就没有希望, 指标怎么分也轮不到我们, 还不如闯闯试试 。 我们多次到北京汇报, 同时也把他们请到武汉来汇报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知了一个内部消息, 说国台办可以给一个指标, 但是不仅仅是我们一家, 还有很多台资企业和很多福建的企业也拼命地想找国台办要这个指标 。 我们只能请省台办出面, 特别是请市台办出面, 也请我们市领导出面, 我们惊动了当时的赵宝江市长, 赵市长听完我们的汇报后很高兴, 也非常乐意为中百到北京专程去一趟, 在去北京的路上我把详细情况都跟市长作了汇报, 所以到了北京以后, 台办主任陈云林亲自到门口迎接, 到国台办的门口迎接, 就是大楼门口, 应该说这一去就奠定了中百的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