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腰部迷途

中低端车型难寻出路
由于二八定律的存在 , 头部新势力蔚小理往往聚集着太多的“镁光灯” , 挤压了腰部势力的生存空间 , 也难免这些企业频频“整活” 。 先不说大家的目标是否现实 , 但想要造势的心却是呼之欲出 。
“有信心成为头部玩家”“稳居第一梯队”“三年超过特斯拉” , 这是造车新势力腰部三家(威马、哪吒、零跑)今年来放出的豪言 。
一般来说 , 上市往往是个分水岭 。 在这批新势力中 , 蔚来率先在2018年赴美完成IPO , 理想、小鹏也在去年完成蜕变 。
时间来到今年 , 特斯拉市值破万亿美金 , 小鹏、理想先后回港 , 蔚来也在归国路上 , 而腰部势力还在纠结是不是科技企业的问题 。
今年1月 , 威马率先进入科创板申报阶段 , 不过4月国投基金便称威马已暂缓科创板IPO申请 , 然后威马便进入了漫长的沉寂期 。
同样另一在科创板寻求上市的哪吒汽车 , 其CEO张勇在7月接受采访时表示 , 哪吒汽车还将继续推进原有上市计划 , 同时也会考虑寻求更多的上市渠道 。
随着新能源浪潮的涌起 , 头部势力相继破万 , 腰部势力也“看似”迎来春天 , 哪吒交付破八千一度超过理想、蔚来 , 零跑站上四千台阶 , 威马也有着要夺回失地的趋势 。
但定位过低却始终是萦绕在腰部新势力头顶的阴霾 。 与蔚来、理想30万元以上定位不同 , 三家主力车型均在20万以下 。
据我们观察 , 目前腰部势力都在积极求变 , 由B端转向C端 , 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 。 不管这些企业远期规划多么美好 , 但都有些迷茫 , IPO也并非能“包治百病” 。
B端的生意不好做翻看腰部三家车企的发展史 , 无一例外都将起步重心放在了B端或中低端市场 。
威马在造车新势力中是最先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 。 2018年威马EX5便早早正式上市 , 其中还特意为B端市场推出过一款10万元的出行合作版 。
时任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陆斌在采访中就曾透露 , 威马B端需求非常大 , B端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到他们的产品 。
这一年 , 威马给自己定了个一万辆的“小目标” 。
自9月底开始交付直至年末共交付3844辆EX5 , 平均下来每月交付量也在1000+ , 如果能够走过一整年的交付期 , 一万辆的目标看起来似乎也唾手可得 。 而整个2018年新能源渗透率也才3%左右 。
次年 , 威马便搞起了“大跃进”将交付目标放在了10万辆 。
不知是不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 这年的威马在B端业务上多有动作 , 年初便推出海南旅游租车子品牌——即客行·海南椰行 , 投入1000辆威马EX5运营 。
据内部人士向光子星球透露 , 这一业务由陆斌主导 , 当时陆在海南的时间比在公司的时间还要多 。 甚至说出 , 得海南者得天下 。
同时期威马也在上海试水“新零售+网约车”模式 , 在温州落地出租车业务 。
不过 , 当威马迎来新一次OTA时 , 由于公司担心海南那一千台车没有成功 , 便派工作人员到当地进行手工刷机 , 结果发现大部分车都在地库“趴窝” 。
而陆斌也在2019年9月之后出任首席出行官 , 开始负责出行等非核心业务 , 一年后陆便因“个人原因”从威马离职 。
都知道王兴与沈晖的赌局 , 但其实在头一年 , 威马还和美团进行过合作 , 期望打开网约车市场 。 不过除了五个月后旗下子公司新增“网约车经营服务”这一动作外 , 便再也未传出新消息 。
整个2019年威马约交付1.7万辆 , 排名造车新势力第二比蔚来少了约4000辆 , 自己定下的目标只完成约17%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