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22点到23点是什么时辰 23点是什么时辰( 四 )


“食时”一词 , 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 。 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 , 田则不渔 , 食时不力珍 , 大夫不坐羊 , 士不坐犬 。 ”(《礼记·坊记》)另外 , 《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 。 如:“至于食时 , 先生将食 。 ”还有 , 《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 。 ”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 , 天子为使《离骚传》 , 朝受诏 , 至食时进之 。 ” [编辑本段]六、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 , 即上午的9~11时 , 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 , ……至于桑野 , 是谓晏食;至于衡阳 , 是谓隅中;至于昆吾 , 是谓正中 。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 , 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 ,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 , 人们在巳时观察 , 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 , 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 , 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 , 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 , 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 。 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 。 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 , 因此 , 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 , 故有十时 。 ’(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 , 隅中日出 , 阙不在弟 。 ’”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 [编辑本段]七、日中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 , 即为正午的时辰 。 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 。 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 , 称作午时 。
上古时期 , 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 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 , 就在日中时辰进行 。 有例为证:“日中为市 , 致天下之民 , 聚天下之货 , 交易而退 , 各得其所 。 ”(《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 及日中则如盘盂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 ,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 , 旦日日中 , 会于军门 。 ”“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 [编辑本段]八、日昳“昳” , 《说文》释为“日昃也 。 ”“昃 , 日在西方时 , 侧也 。 ”
“日昳” , 以地支命名 , 即未时 , 指每日的13~15时 。
这个时间名词 , 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 , 为麦;食至日昳 , 为稷 。 ”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 , 至日昳皆会 。 ”“日昳”的意义是 , 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 。 以中天为界 , 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 [编辑本段]九、晡时古人进餐习惯 , 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 因此 , “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 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 , 它指每天的15~17时 。 古时“晡”与“馎”相通 。 《说文段注》:“馎 , 申时食也 。 ……‘馎’ , 一作‘晡’引申之义 。 凡食 , 皆曰馎 。 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 ”
“晡”(馎)时” , 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 , 是谓晡时 。 ”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 , 门坏 。 无济于城上请罪 , 进诚梯而下之 。 ”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 , 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 , 荒庭日欲晡 。 ”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 , 宁愁日渐晡 。 ” [编辑本段]十、日入顾名思义 ,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 , 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 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 。 它指每日的17~19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