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使接受者依照说服者的指示采取行动;
(3)使接受者与说服者采取同一步骤;
(4)使接受者赞成说服者的意见或行动;
(5)使接受者重视说服者的立场或信念 。
不管是哪一种状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把说服作为给对方施加影啊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是不难理解的 。问题是怎样说服 。
本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美国曾风行一种:“枪弹论” 。按此论之意,被说服的对象只不过是一群毫无防御能力的“固定靶”,只要说服者去瞄准他们,“砰——”一声枪响,他们就应声而倒,迅速、简单、神奇、有效 。事实证明这显然是荒唐可笑的 。
说服是一种通过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式 。这种方法最明显的特征是双向沟通 。一方面,说服者作为沟通的主体发出信息,目标对象接受信息;另一方面,作出反馈 。经过这样不断的信息交往,能充分地交换意见,达到改变态度的目的 。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的链环中,任何人都不是被动的“枪靶”,而是沟通、主动的积极参与者 。你要向他人“开枪射弹”,他人难道不可以躲避一下,甚至操起心灵上的“盾牌”,来个,“挡将回去”么?
正因为如此,社会心理学家提请人们在说服人中,必须防止“飞去来器效应” 。“飞去来器”是一种掷出去仍能飞回的弯棒武器 。同样,如果在说服人中不考虑到人的心理深处的规律性,奉行“枪弹论”,那不但收不到说服的效绩,而且还可能会招致不良的后果,即“飞去来器效应” 。
是的,说服难 。难就难在说服并不等于你“说”对方就自会“服”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成功,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拥有着平等的权利 。如同十个画家对着桌上一只苹果写生,由于他们坐的位置不同等原因,所画出来的苹果就不一样的道理;人的观点、想法的不同,也往往取决于各人的生活环境的不同 。
如果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只是固执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无误的,对方必须“一说就服”,那就失去了在人际交往中应有的平等、友善的态度,于是就不可能启动头脑中向成功运行的转轴,获得真正能达到说服目的的成功,反而引来“飞去来器效应”,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的状态 。
为提高我们的说服际能力,避免“飞去来器效应”,首先应该让我们的说服人际谈:
(1)动机是纯洁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应有益于事业的进展、同志间的团结 。
(2)交谈不能违反原则,对话题要有所选择,对不应讲的话决意不讲;
(3)提供的信息要实事求是,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与不信任感,过分缩小则不易引起对方的充分重视;
(4)情调是健康的,不是谈一些低级趣味、消极颓废的话来迎合、取悦对方 。
除此之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认真去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 。切记,在说服人际中,我们的目标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人是复杂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决不会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说服者所传递的信息 。人自身具有选择性,有决定对信息是接受还是抵制的能力 。
因此,在说服过程中,要依据目标对象原态度的特点、目标对象的人格特征、目标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采用适度的方法,将信息投入接受范围之内,从而有效地达到说服的目的 。不然的话,则不但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使目标对象更坚持原有的态度,即产生“飞去来器效应” 。
在这方面,《芝加哥太阳时报》“忠告专栏”作家莱德勒的成功,无疑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据说,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7000万人,在1000多家报刊上读到她的忠告 。从1955年9月起当上忠告专栏作家以来,30余年中,她收到了8.38万多封读者来信 。针对31000多封需要回答的读者来信,写了10000多篇忠告 。她回答的问题既多又广,从个人问题、家庭琐事到公众利益、国家大事乃至世界大事,应有尽有 。
- 为什么心理学家研究表示,选靠窗户座位的人更自私
- 40本心理学书籍下载
- 心理学喜欢一个人周期是多久?有哪些阶段?
- 你知道蝴蝶效应具体是表示什么嘛?能否举个例子?
- 狗狗家中饲养15大常见问题———犬行为心理学
- 心理学十大效应ppt 世界十大心理学效应<
- 心理学名著20本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
- 第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是谁 世界上厉害的十大心理学家
- 著名的心理学定律 心理学上著名的十大效应<
- 全国十大名牌大学 心理学专业十大名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