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元认知的理解是什么?( 二 )


道德修养的最初阶段是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把握 。《礼记·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如何“明明德” , 首先是“格物致知” 。这里的“物”不是指“物质” , 郑玄的解释是“物 , 犹事也” 。朱熹曾说:“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 。”可见 , 物包括人的行为 。他又说:“格物只是就事物上求个当然之则 。若臣之忠 , 臣自是当忠;子之孝 , 子自是当孝 。”这就是说 , 格物主要是指对道德规范的认知 , 使受教育者把握道德规范的准则 , 明白其中的义理 。对道德规范的把握有两种方式 , 一是行为模仿 , 环境熏陶;二是参究义理 , 理性认知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 ,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 。
“小学”教育阶段主要是弄清什么是道德规范 , 学习如何依照道德规范处理人际关系 , 把握对君主、父母、兄弟、朋友的“规矩” 。由于儿童血气未定 , 易受外界影响 , 所以应特别注重言传身教 , 慎于择友 , 重视环境的影响 , 使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模仿对象 , 潜移默化 , 习染性成 。所以《荀子·劝学》说:“故君子居必择乡 , 游必就士 , 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 , 如刘向《列女传》》记载的孟母择邻的故事 , 就是为人们所传诵的教子典范 。孟子3岁丧父 , 孟母严格教育孟子 , 希望他能够成才 , 很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原住在墓地附近 , 孟子就学做丧葬之事 , 于是孟母搬了家 。但新居邻近一个屠户 , 孟子又学做屠宰的游戏 , 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仍然不利 , 又第二次迁居 。这一次的住所靠近一所学校 , 孟子所见所闻都是读书学习之事 , 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孟子好学向上 , 才定居于此 。孟母还注意身教 , 以自己的道德榜样教育儿子 。有一次孟子听见杀猪时的猪叫声 , 问孟母:杀猪为什么?孟母随口答应了一句:杀猪给你吃 。事后孟母一想 , 这样说就是骗了儿子 , 孩子会学着撒谎 , 于是就到杀猪的人家买来猪肉 , 煮好给孟子吃 , 以示不欺 。
除了道德规范的直观教育和外部灌输 , 使受教育者明确道德规范是什么外 , 儒家还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知 , 参究义理 , 弄清为什么 。这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孔子说:“未知 , 焉得仁?”朱熹也认为:“先知得 , 方行得 。”从直观的模仿、环境的熏陶上升到理性的把握 , 才能树立道德的自觉 。
进行道德认知 , 获得对道德规范的理性把握 , 就要读书穷理 。要穷理必先读书 。朱熹说:“为学之道 , 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 , 必在于读书 。”读书就是要读圣贤之书 , 主要是儒家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宋以后则把《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初学的基本教材 。儒家认为 , 圣人之道、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等等都包蕴在经典之中 , 经典是最好的教科书 , 只有反复诵习 , 认真钻研 , 才能得到切实的道德认知 。读书是穷理之始 , 要想穷理必须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是为了穷理 , 学而不思则理无以明 , 思而不学 , 不读经典 , 不深究义理 , 纵有辞章记问之富 , 也只是一介陋儒 , 必须“深沉潜思” , 认真领悟 , “反复推究研穷 。行也思量 , 坐也思量;早上思量不得 , 晚间又把出思量;晚间思量不得 , 明日又思量” , 直到求得圣贤的“道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