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元认知的理解是什么?( 五 )


具有“慎独”这种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 , 不仅可以时时处处与德无违 , 使自己成为合乎道德规范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 更重要的是 , 慎独可以提高道德修养 , 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要求 , 这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 。
要想塑造理想人格 , 树立坚韧不拔的道德意志 , 还须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 。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 , 恒存乎疢疾 。独孤臣孽子 , 其操心也危 , 其虑患也深 , 故达 。”人之所以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 , 多是由于身处逆境磨练而成 。所以孤微之人在艰苦环境之中 , 磨练意志 , 奋发向上 , 往往有所成就;膏粱之子常常沉溺于安乐之中 , 不思进取 , 意志衰颓 , 终无所成 。因此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古人把艰难困苦的磨练 , 作为人生道路的一个必要的阶段 , 指出担当大任的人无不是从逆境中奋斗而出的 。孟子并举了许多例子 。传说舜曾耕田、打鱼、制陶器 , 他的父母及弟弟都想杀他 。但舜处逆境而不消沉 , 不断完善道德人格 , 以孝闻名于世 , 终于为尧所用 , 成为一代圣王 。傅说是殷王武丁的贤相 , 曾因罪判刑 , 在建筑工地服劳役;膠鬲是殷纣的良臣 , 曾为商贩 , 贩卖鱼盐;齐国贤相管仲曾被狱吏关押 , 因鲍叔举荐 , 齐桓公用以为相 , 齐国大治;孙叔敖原隐居海滨 , 耕种自给 , 楚庄王用为令尹 , 终成霸业;百里奚以养牛贩牛为生 , 秦穆公用为上卿 , 秦国以是富强 。这些圣君贤相都出身低微 , 曾身处逆境 , 为什么后来都能开创伟业 , 名垂后世呢?就是由于他们经历了逆境的磨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 , 增益其所不能 。”逆境可以使人消沉 , 也可以使人振奋 , 使人在体力、智力、能力、心理意志方面得到锻炼 , 为日后担当大任创造主观条件 。
孟子的这些话 , 2000多年以来 , 一直激励鼓舞着后人在身处逆境之时奋发向上 , 许多人自觉地以艰难困苦锻炼自己及其子孙 。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官至太傅和少傅 , 教授太子 , 深得宣帝的信任 。疏氏叔侄告老还乡时 , 宣帝赐以黄金20斤 , 皇太子赠金50斤 。疏广、疏受还乡后 , 每天叫家人置办酒食 , 宴请族人、宾朋 , 多次问 , 还剩多少金子 , 快拿去买酒食 。过了一年多 , 他们的子孙见黄金已所剩无几 , 悄悄地找到一位疏广所信任的亲族中的长辈 , 请他劝疏广用剩下的钱给子孙置点田宅产业 。这位长辈在闲暇时把这番话向疏广讲了 。疏广说:“我不是老昏了不顾念子孙 , 我旧有的田宅 , 令子孙勤恳劳作于其中 , 就足够衣食的供给 , 过上与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 。现在要是再增添产业 , 使子孙收入有盈余 , 那只是教子孙懒惰 。贤人多财则会损害志气 , 愚昧而多财 , 就会增加过错 。而且富人往往是怨恨的对象 , 我既然没有东西教化子孙 , 也不想增加他们的过错 , 使众人对他们生怨恨之心 。”听了疏广的一席话 , 大家都心悦诚服 。逸豫丧志 , 而“艰难困苦 , 玉汝以成” , 已成为古人治家明训 。清代汤斌经常督促儿子汤溥等读书至半夜还不停止 , 他对儿子说:我让你们苦读 , 不是希望你们早日显贵 , 小孩应当吃点苦 , 能够吃苦就能意志坚定 , 将来不失足 。把吃苦作为磨练道德意志、成就理想人格的重要手段 。许多富贵之家的有识之士 , 有意为子女设置艰苦的环境 , 使他们得到锻炼 。曾经做过提学副使的祝萃 , 家产丰足 , 儿子继皋已长大成人 , 但他一定要继皋穿粗布衣服 , 禁止使用绫罗绸缎 。吃饭的时候 , 精美的食物奉献给自己的父母 , 而把粗糙的食物给自己的儿子 。他这样做 , 是怕儿子受娇惯而放纵情志 。后来 , 继皋也显名于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