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元认知的理解是什么?( 三 )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 , 儒家的先师孔子就以“好礼”、“知礼”著称 。礼不仅是指祭祀、朝会、丧葬时的礼仪制度 , 而且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 。礼能够“正身” , 规范人的道德行为;能够“定伦” , 规定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学则三代共之 , 皆所以明人伦也 。”习礼、守礼 , 不仅可以使上下尊卑有序 , 维系社会秩序使之不致紊乱 , 而且对道德习惯的获得、理想人格的培养 , 都有重要的作用 。
道德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 要靠后天的习得 。知礼、习礼、守礼 , 上至事父事君 , 下至日常饮食起居 , 坐卧行立 , 举手投足 , 都能遵守礼制 , 日久天长 , 就会形成道德习惯 , 做到“非礼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孔子就坚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严守礼教 , 甚至在生活小节上也毫不懈怠 , 《论语·乡党》篇记载了许多孔子守礼的事例 , 有些简直到了烦苛的地步 , 如坐席不正则不坐 , 不按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则不吃 。这些由礼制约束长期养成的道德习惯 , 可以终身无失 , 即使在造次颠沛之际 , 甚至面临生死祸福的选择 , 都能谨守不渝 。孔子弟子曾参病重 , 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和两个儿子曾元、曾申侍奉在旁 。忽然 , 一名坐在席角、手执蜡烛的童子说:“这么华丽光润 , 是大夫的床席吧?”乐正子春赶忙制止:“别说了 。”声音惊动了衰弱的曾参 , 他睁开眼睛 , 轻轻地吁了口气 , 童子又说:“您的床席这么华丽光润 , 是大夫的床席吧?”曾参回答说:“是的 , 这是季孙(鲁国权臣)赐给我的 , 我没有来得及更换 。曾元 , 给我换一下床席!”因为按礼制 , 曾参不是大夫 , 不能使用大夫的床席 。曾元劝阻道:“您的病很重 , 不能轻易搬动 , 到了天亮 , 再给您换吧 。”曾参说:“唉!你们爱我还不如这个童子 。君子以德爱人 , 小人爱人则只会姑息 。现在我还有何求?只要能按礼制而死就行了 。”这样一说 , 大家连忙扶起曾参更换了床席 , 没等把曾参在床上安顿好 , 他就去世了 。曾参长期学礼守礼 , 道德习惯根深蒂固 , 即使在垂危之际 , 也恪守道德规范 , 真可谓死生以之了 。因此 , 历代为教育子弟制定了许多规范 , 如家训、治家格言以及各种学规、斋规等等 , 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都作了细致的规定 。如朱熹的《训学斋规》说:“夫童蒙之学 , 始于衣服冠履 , 次及语言步趋 , 次及洒扫清洁 , 次及读书写文字 , 及诸杂细事宜 , 皆所当知 , 今逐目条例 , 名曰《训学斋规》 。”对穿衣戴帽、说话走路、清洁卫生、读书姿势等等 , 都有详细的规定 。这些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 , 都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
把道德规范的外在灌输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 , 建立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 , 是通过反求内省实现的 。反求内省 , 就是通过思索、领悟 , 使个人向社会认同 , 使外在的社会影响转化为内心的自觉 , 由道德外在的约束变为道德的自我意识 , 从而在道德行为方面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非常强调道德的自觉与自律 , 曾说:“为仁由己 。”就是说 , 道德规范的遵守 , 道德行为的实现 , 不是由于外界的强制约束 , 而是取决于内心的自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