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译文及原文】《老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表示不满,有不少批评 。它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生态度和“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社会政治理想 。
《老子》提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政治理想,不免失之消极,但其思想中确也包含了深刻的智慧 。它曾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与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起着互补的作用 。
《老子》书文字是韵文 。历来注本很多,文字、句读和注释都有许多不同,读时要注意 。初读时可选用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价》,亦可读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集释》 。…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上篇《道经》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译文: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译文:
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译文:
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的去做事情 。执行无为政策,世间就会安定、祥和 。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译文:
规律是空虚而没有形态的,如果遵循着他办事,也许就不会要求把事情办得完美无缺 。规律是那样的深远而复杂,好象是万物的根源:他消磨去万物的锋芒,从而融解文明之间的纷争;调和它们的长处,从而使它们都不那样完美 。规律是无有形态,是隐没的,但又实际存在着 。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传下来的,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前 。
- 周本纪原文注释及翻译 史记周本纪原文及翻译
- 婴儿经常吐奶怎么回事 婴儿吐奶是怎么回事以及处理方法
- 关于劝学全文鉴赏 孙权劝学的主旨句
- 梵天寺木塔全文解析 梵天寺木塔翻译及原文
- 西施咏全文赏析 西施咏王维古诗词
- 西塞山怀古全文翻译 西塞山怀古注音版古诗
- 无题全文解析 无题唐李商隐的古诗
- 爱莲说全文解析 爱莲说原文拼音版朗读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逐句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
- 寿阳曲江天暮雪阅读答案 寿阳曲江天暮雪翻译及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