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四 )


这里说要说明 , 北宋前期的许多宰相都有在翰林院供职的经历 , 例如李昉、吕蒙正、王旦等 , 因此韩琦才认为 , 英宗让30岁的苏轼过早进入翰林不太合适 。
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 , 未可遽(jù)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 , 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 , 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 , 及试二论 , 复入三等 , 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 , 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
英宗对韩琦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修注官和知制诰的地位相近 , 也不可马上授予 。不如在馆阁中找一个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 , 同时召来考试 。”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 , 像苏轼这样的才子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 , 等到了苏轼在考试中撰写了两篇文章后 , 又被列入第三等 , 这样才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苏轼知道了宋英宗和韩琦的这些对话后 , 感叹道:“韩公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
馆阁 , 北宋初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 号称三馆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总为崇文院 。端拱元年(988) , 于崇文院中堂建秘阁 , 与三馆合称馆阁 。掌收藏图籍、编修国史、编校书籍之事 。
直史馆 , 北宋初年置 , 为馆职之一 , 任职一至二年 , 然后委以重任 , 并可超迁官阶 , 后亦可作为特恩加授外任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罢去此官 。
会洵卒 , 赙以金帛 , 辞之 , 求赠一官 , 于是赠光禄丞 。洵将终 , 以兄太白早亡 , 子孙未立 , 妹嫁杜氏 , 卒未葬 , 属(zhǔ)轼 。轼既除丧 , 即葬姑 。后官可荫 , 推与太白曾孙彭 。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 苏轼父亲苏洵在京师开封病逝 。此前 , 治平二年(1065) , 苏轼妻子王弗在开封病逝 。于是 , 苏轼买船运送父亲、妻子灵柩 , 经大运河转长江 , 回归故里眉山 , 葬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四川省眉山市土地乡苏坟山) 。朝廷赐给金帛 , 苏轼推辞了 , 希望追赠父亲一个官职 , 于是赠光禄丞 。
当时 , 苏洵快要去世的时候 , 因哥哥苏澹苏太白早亡 , 子孙没有成人 , 自己的妹妹又嫁给了杜垂裕 , 现在还未下葬 , 因此将这件事嘱咐给儿子苏轼 。苏轼服丧期满后 , 马上安葬了姑母 。后来 , 朝廷的重要官员可以让后代得到官职庇荫 , 苏轼将这个机会让给了苏澹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
根据苏家族谱 , 苏彭的曾祖父是苏涣 , 苏涣是苏洵的二哥 , 并没有早卒 , 早卒的是苏澹 。因此推测 , 苏彭过继给了苏澹的后代 。
熙宁二年 , 还朝 。王安石执政 , 素恶(wù)其议论异己 , 以判官告院 。四年 , 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 , 诏两制、三馆议 。
治平四年(1067)正月 , 宋英宗驾崩 , 长子赵顼即位 , 于次年(1068)改元熙宁 , 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熙宁二年 , 公元1069年 , 为父亲守丧三年的苏轼回到朝廷 , 时年34岁 。当时 ,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 向来厌恶苏轼的政治主见和自己不同 , 仍然任命苏轼任登闻鼓院判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