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五 )


熙宁四年(1071)年 , 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 , 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一同商议 。
两制:这里需要说明 , 在唐宋两朝 , 翰林学士起草内廷书诏 , 掌内制 。中书舍人及知制诰起草外廷书诏 , 掌外制 , 称为两制 。
三馆:北宋一朝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为三馆 , 三馆大学士一般由宰相兼任 , 下属学士、编修等就由其他官吏兼任 , 凡带馆职者 , 都是朝廷比较重视的官吏 。
轼上议曰:得人之道 , 在于知人;知人之法 , 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 , 朝廷有责实之政 , 则胥(xū)史皂隶未尝无人 , 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 , 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 , 朝廷不责实 , 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 , 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 , 臣以为不足 。夫时有可否 , 物有废兴 , 方其所安 , 虽暴君不能废 , 及其既厌 , 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 , 法制随之 , 譬如江河之徙移 , 强而复之 , 则难为力 。
担任直史馆官吏的苏轼上奏折说道: 求得人才的道路 , 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 , 在于注重实际 。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 , 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 , 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 , 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 , 我认为选拔的人才绰绰有余 。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 , 朝廷不求实 , 即使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 , 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 , 我以为还是不够 。
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 , 政事有废除的和兴起的 , 如果该政策顺应时代 , 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 , 如果该政策不再顺应时代潮流 , 即使是圣人也无法恢复 。所以法律制度是跟随时代的风气、礼节、生活习惯改变的 , 就好像江河改道 , 如果强行恢复旧的制度 , 恐怕这个制度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
【1】上议 , 向皇帝报告情况 。
【2】胥史 , 小官吏 。《新唐书·牛仙客传》:力士 曰 , 仙客本胥史 , 非宰相器 。
【3】皂隶 , 衙门里的差役 。
庆历固尝立学矣 , 至于今日 , 惟有空名仅存 。今将变今之礼 , 易今之俗 , 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 , 敛民财以食游士 。百里之内 , 置官立师 , 狱讼听于是 , 军旅谋于是 , 又简不率(shuài遵从顺从)教者屏之远方 , 则无乃徒为纷乱 , 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 , 而望有益于时 , 则与庆历之际何异?
故臣谓今之学校 , 特可因仍旧制 , 使先王之旧物 , 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 , 行之百年 , 治乱盛衰 , 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 , 贡举之法 , 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 , 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 , 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 , 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 , 其议决矣 。
臣苏轼知道 , 仁宗皇帝庆历年间 , 就已经设立了学校 , 到了今天 , 仅存空名 。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 , 更改当今的风俗 , 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 , 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 。在方圆百里之内 , 设官员、立教师 , 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 , 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 , 同时要挑选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 , 那岂不是徒然制造纷乱 , 使天下人愁苦吗?如果不作大的更改 , 又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 , 那这样的改革和庆历时代有什么不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