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六 )


所以 , 我认为今天的学校 , 依然可以沿用先王的旧制度 , 不在我们这一代废去就足够了 。至于科举的办法 , 实行了一百年 , 国家的治乱和盛衰 , 根本不是一个制度所决定 。陛下您想象一下 , 祖宗试行科举的办法 , 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以前的言语和文章风格 , 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 , 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 , 和今天比哪一个处理地更得好?把这四点的优劣势进行比较 , 那就可以做出决断、解决争议了 。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 , 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 , 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 , 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 , 此皆知其一 , 不知其二者也 。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 , 区区之法何预焉 。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 。夫性命之说 , 自子贡不得闻 , 而今之学者 , 耻不言性命 , 读其文 , 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 , 超然无著而不可挹(yì) , 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 , 安于放而乐于诞耳 。陛下亦安用之?
苏轼继续说 ,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有的人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 , 有的人说专取策论型文章而忽略诗赋型文章 , 有的人想兼取名望希望试卷能够不密封 , 还有些人想要让研究经学的书生不考帖经而去考大义 , 这些都是只知其一 , 不知其二的人 。
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 , 这些区区的小事又何相干 。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 , 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 , 从子贡开始就没再听说 , 而现在治学的人 , 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 , 读他们的文章 , 立意宏大难以追根问底;看这些人的相貌 , 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 , 难道这世道应该是这样的吗?苏轼不禁感叹道:或许 , 人世间的性情 , 就是安于放纵、喜为怪诞吧 。陛下又怎能安心的使用这些人呢?
议上 , 神宗悟曰:“吾固疑此 , 得轼议 , 意释然矣 。”即日召见 , 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 , 指陈可也 。”对曰:“陛下生知之性 , 天纵文武 , 不患不明 , 不患不勤 , 不患不断 , 但患求治太急 , 听言太广 , 进人太锐 。愿镇以安静 , 待物之来 , 然后应之 。”神宗悚然曰:“卿三言 , 朕当熟思之 。凡在馆阁 , 皆当为朕深思治乱 , 无有所隐 。”轼退 , 言于同列 。
苏轼的奏议上呈后 , 神宗觉悟地说道:“我本来怀疑这件事 , 但看到苏轼的奏议后 , 心里就清楚了 。”当天召见苏轼 , 向苏轼询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 , 也可以指出来 。”苏轼回答说:“陛下天生就有贤明的智慧 , 上天赐予文才武功 , 不用担心自己会有不明察、不勤政、不决断的地方 , 但需要注意治理事务不能太急躁 , 不能所有人的话都听进去 , 提拔官员也不能太快速 。臣希望陛下能稳定地来治理国家 , 等待问题出现 , 再加以处理 。”神宗震惊地说:“你的三句话 , 我应当仔细地考虑 。今后 , 凡是在馆阁当差的人 , 都应当为我思考治理问题的办法 , 不要有所隐瞒 。”苏轼退下后 , 和同僚讲起这件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