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7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①,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② 。故 1.7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①,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②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③ 。为善不积邪④,安有不闻者乎?
【注释】
①瓠(hù 户)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沈:《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沈:同“沉” 。
②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 。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 。”—说“秣”通“末”,头 。
③崖,岸边 。
④邪(yé 爷):同“耶”,疑问语气词 。
【译文】
从前瓠巴一弹瑟而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一弹琴而拉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 。所以声音没有小得听不见的,行动没有隐蔽得不显露的 。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显得干枯 。是不能坚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没有积累起来吧!否则,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原文】
1.8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①,终乎读《礼》②;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人,学至乎没而后止也③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④,政事之纪也;《诗》者⑤,中声之所止也⑥;《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⑦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⑧,《乐》之中和也⑨;《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瑏瑠,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
【注释】
①数:与4.8“谨守其数”之“数”用法相似,指学习的具体科目 。
②《礼》:汉代称为《礼经》,是春秋战国时代—部分礼制的汇编 。梁、陈以后称为《仪礼》 。今传十七篇,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 。
③没:通“殁”,死 。
④《书》:《尚书》,汉以后又称《书经》,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 。
⑤《诗》:汉以后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诗歌总集 。⑥中声:和谐的音乐 。止:存 。
⑦大分(fèn 奋):要领,总纲 。类:与“法”(规范)同义(参见1.14注①),但它与“法”字相对使用时,则指法的类属,即依规范类推出来的具体准则 。
⑧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等 。《韩非子·解老》:“礼者,义之文也 。”
⑨《乐》:《乐经》,六经之—,据说它是附于《诗经》的—种乐谱,亡于秦 。瑏瑠《春秋》:是春秋时鲁国史官记载当时史事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修订过 。微:精深隐微,此指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孔子删订《春秋》时,通过隐微精深的语言来隐喻对人事的褒贬 。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 。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 。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 。《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 。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 。《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
- “诗仙”李白留下不少的诗词大作,请问你最为喜欢的是哪一首呢?为什么?
- 三月缩写 六月缩写形式
- ARC是什么缩写 arc是什么意思英语
- “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 关于节日的古诗大全 描写节日的诗句古诗
- 描写眼睛的优美句子 关于眼睛的唯美句子
- 关于青春的诗句古诗 描写青春的诗句古诗
- 六一快乐!你的六一什么样,想念小时候么?小时候最囧的事情是什么?
- 羽绒被最大的缺点 羽绒被最大的缺点是
- 寒衣节三大禁忌 寒衣节三大禁忌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