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是关于什么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 五 )


【原文】
1.9 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①,布乎四体②,形乎动静;端而言③,蠕而动④,—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人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⑤,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①箸:通“著”(zhuó 浊),附着 。
②布:分布 。四体:四肢 。
③端:通“喘”(参见13.9),微言 。
④蠕:微动 。
⑤则:才 。
【译文】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 。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原文】
1.10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①,问—而告二谓之哟② 。傲,非也,哟,非也;君子如响矣③ 。
【注释】
①傲:通“躁”(俞樾说) 。这两句批评小人卖弄学问的为人之学 。
②(zàn赞):唠叨 。
③响:《集解》作“向”,据宋浙本改 。响:回声 。
【译文】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 。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
【原文】
1.11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①,则尊以遍矣②,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注释】
①方:通“仿”,仿效 。第—个“之”训“而” 。
②以:而 。
【译文】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 。《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 。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
【原文】
1.12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①,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②,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③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④,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
【注释】
①经:通“径” 。
②安:语助词 。特:只 。识:了解 。
③经纬:纵横的道路,南北向的叫经,东西向的叫纬,这里指四通八达 。蹊(xī 西)径:小路,此指途径 。
④诎:通“屈”,弯曲 。顿:上下抖动使整齐 。
【译文】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贤师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礼仪就比它差一等 。如果上不能对贤师中心悦服,下不能尊崇礼仪,而只学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书》,那么直到老死,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 。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求仁义的根本,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 。这就好像提起皮衣的领子,然后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那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