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是关于什么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
【评析】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
【原文】
1.1君子曰①: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④,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⑤,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注释】
①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
②已:停止,终止 。
③蓝:即蓼(liǎo 了)蓝,—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 。
④糅(rǒu 糅):通“燥”,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弯曲 。
⑤有:通“又” 。槁(gǎo 搞):通“熵”,烤 。暴(pù 瀑):古“曝”字,晒 。
⑥参:检验 。省(xǐng 醒):考察 。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 。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
【原文】
1.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①,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②:“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③,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④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
【注释】
①干:同“邗”(hán 韩),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 。夷: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 。貉(mò 莫):通“貊”,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
②引诗见《诗·小雅·小明》 。
③靖:安 。共(gōng供):通“供” 。
④介:给予 。景:大 。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你们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 。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 。上帝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福气 。”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