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伯夷列传重点字词归纳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说明】《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 , 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 , 作者以“考信于六艺 , 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 , 于大量论赞之中 , 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 , 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 , 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 , 又耻食周粟 , 采薇而食 , 作歌明志 , 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 , 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 , 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 , 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 , 指出恶者安逸享乐 , 富裕优厚 , 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 , 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的谎言 , 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 , 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 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
但是 , 商朝末年 , 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 , 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 , 是不可逆转的 , 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 ,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 , 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 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 , 那是颂错了 , 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 , 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 , 均有太史公的赞语 , 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 , 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 , 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 , 就算变例了 。所以 , 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 , 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
本文虽多赞论 , 但纵横捭阖 , 彼此呼应 , 回环跌宕 , 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 , 只在中间一顿即过 , “如长江大河 , 前后风涛重叠 , 而中有澄湖数顷 , 波平若黛 , 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 , 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 , 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 , 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
【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① , 犹考信于《六艺》② 。《诗》、《书》虽缺③ ,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 。尧将逊位⑤ , 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 , 岳牧咸荐⑥ , 乃试之于位 , 典职数十年⑦ , 功用既兴⑧ , 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⑨ , 王者大统⑩ ,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 , 许由不受 , 耻之 , 逃隐 。及夏之时 , 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 ,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 , 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 , 其文辞不少概见(14) , 何哉?
【注释】①载籍:书籍 。②《六艺》:即《六经》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 , 经秦始皇楚书后 , 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 , 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 。⑤逊位:这里指让位 。逊 , 让 , 退位 。⑥咸:全 , 都 。⑦典职:任职 。此指代理职务 。典 , 主持 。⑧功用:业绩 , 成就 。⑨重器:宝器 。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 。⑩大统:帝位 。(11)说者:指诸子杂记 。(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 , 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 , 而《六经》中未曾言及 , 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 , 赞许 , 表扬 。(13)冢:坟墓 。(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 。少:稍微 , 略微 。概:梗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