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闯科研丛林频遇尴尬:没人带,靠自己野蛮生长( 八 )
从大二到大四 , 蔡泽琛已经产出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 , 以及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 并且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直博项目 。
蔡泽琛觉得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 , 而是精心挑选来的 。 他总结说:“既不能挑那种很多帽子的导师 , 否则导师的组很大 , 很难有时间带本科生 , 也不能挑已经不太参加科研的老师 。 比较合适带本科生的其实很多都是优秀的青年教师 。 ”
本科生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学生们都在总结经验教训 。 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 把导师和同学的交流规范起来 。
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