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一颗砀山梨背后的产业竞争格局砀山水果如何突围

就像一条大河 , 砀山的水果产业 , 总能在竞争的落差中找到奔流的动能 。
166年前黄河改道北徙 , 在砀山县境内留下一条46.6公里的废河道 。 黄河流经砀山期间 , 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五十余次 。
黄河走了 , 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 , 留下了漫天黄沙 , “张嘴沙打牙 , 庄稼被打瞎” 。
在这片270平方公里的独特沙土地上 , 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梨园和著名的砀山水果产业 。
第一次产业红利
砀山酥梨大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 , 为了治理风沙 , 砀山动员全县在黄河故道载种耐盐碱、耐旱涝的梨树 。 几年后 , 黄河故道上游170公里的兰考县 , 也是为了治沙 , 焦裕禄选择了速生的泡桐 。 当年的选择 , 为兰考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 。
焦裕禄去世几十年后 , 桐木成材 。 兰考木匠将泡桐木制成灶台风箱 , 贩卖到上海 。 老师傅发现桐木声音通透、传导性不错 , 加上抗腐耐热、不易变形 , 于是便找到兰考当地木匠制作音板 。
生长在兰考沙土中的泡桐 , 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 成就了质地疏密适度、纹理天然美观等特点 。 现在兰考制作的乐器 , 不仅销往全国 , 还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 。 近期网上爆火的山东曹县 , 出口到日本的棺材 , 用的也是兰考的泡桐 。
相比兰考泡桐 , 砀山酥梨成名更早 , 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史 。 明万历、清乾隆时还被列为贡品 。
|迭代:一颗砀山梨背后的产业竞争格局砀山水果如何突围
文章图片

166年前 , 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 , 在砀山县境内留下一条46.6公里的废河道 。 在这片270平方公里的独特沙土地上 , 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梨园和著名的砀山水果产业 。 王从启|摄
“砀山酥梨最大的特点 , 就是历经多年 , 它还是它 。 ”砀山县副县长陈新启介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