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宏 :是因为很多公司开始的时候 , 并没有考虑长远 , 或者说所谓的战略只是存在于PPT上 , 自己没有做过一个深入的思考 。
比方说 , 国内一些公司成立的时候 , 其实主要是因为 , 一个销售或者工程师发现 , TI做了一个芯片 , 在华为有销售 , 他觉得 , TI芯片难度不高 , 我也可以做 , 采取跟随战略以后 , 也许机缘巧合 , 真的卖到华为了 。
问题是 , 他知其然 , 也就是知道这个芯片在华为使用 , 但他不知道其所以然 , 就是TI当时为什么去开这个芯片 , 这个芯片当时是如何打进华为的 , 除了华为以外 , 还可以打哪些客户?TI在以后还有怎样的规划 , 等等 。 对于这些问题 , 他可能都没有思考过 。 逐渐地 , 其他国内公司也开始去抄他的芯片 , 在成本和产品上展开竞争 。
一个长远的规划是什么呢?
比方说 , 纵向上来说 , 基于芯片产品A的成功经验 , 可以做一个1.1或者1.2的版本 , 进一步提升性能 , 并巩固客户关系 。 横向上来说 , 可以基于一个好的工艺、一个好的控制核心衍生变化 , 开发出其他的合适产品 。 综合来说 , 一个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公司 , 比如矽力杰 , 之前做电表芯片 , 拥有了很多电表客户 , 那么 , 是不是可以做电表上的其他芯片?如果没有某项技术 , 是不是可以买来这个技术?这样的话 , 他可以沿着一个应用深入挖掘 , 做更多的产品销售到同一个应用中 。
芯片公司出海
远川:中国台湾地区的芯片产业发展经验 , 对于大陆有什么启示?
俞志宏 :其实早在六七十年代 , 岛内就意识到 , 这个岛就这么小 , 资源匮乏 , 有没有一些产业 , 能带来很好的利润 , 又可以解决很多人口的就业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只能做高科技 。 除了中国台湾地区 , 新加坡也是如此 。
所以 , 他们都选择了芯片行业作为突破口 。 岛内在美国学习的人很多 , 把他们请回来 , 然后也洽谈引入一些生产线 , 在此基础上 , 电子代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 通过电子代工 , 岛内又掌握了一部分设计和应用的经验 。 如此 , 岛内逐渐把整个电子产业链整合进来 , 不断加深了解 , 整合上下游 , 每个环节就可以相辅相成、一起发展 。
对于大陆的启示来说 , 就是我们的产业规划 , 要立足长远 , 有一个几十年的远望 , 并不是扶持一些公司上市就可以了 。 如果我们真的要建立一个严密的供应链 , 是需要在上游原材料、电子自动化软件等外商垄断的核心环节 , 进行一个十几二十年的投入 , 甚至客户要试错很久 , 才能做好这些行业 。 所以 , 我们不应该短视 , 应该建立一些更加长远的规划 。
远川 :怎么看华人芯片公司在美国芯片业界的地位 , 以及对于我们的启示?
俞志宏 :华人在芯片行业从业人士非常多 , 在硅谷有一个华美半导体协会 , 其中很多领袖人物 。 但是他们久居美国 , 不一定对国内还有很多归属感所以 , 所以 , 我们不应该希望他们用中国的一些思维模式管理、定位 。
我们的问题 , 是有时候内耗较多 , 而非市场因素也很多 , 可能没有办法让市场自由选择最有竞争力的公司 。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 为什么很多华人在欧美发展出了顶级的创新能力 , 可以去开很尖端的公司 , 而很多厉害的华人在国内 , 反而大多只能做一些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 这可能是我们在教育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
远川 :现在已经有一些国产芯片公司开始出海 , 比如矽力杰 , 还是颇令人惊讶 , 国内芯片公司应该如何出海?
俞志宏 :目前 , 国产的芯片设计公司很少有出海的 , 国内诸多芯片的市场价格 , 比起国外要低很多 。 因为欧美芯片公司普遍是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 , 毛利门槛要求高 , 那么价格就会相对较高 。 所以 , 在海外市场 , 国产芯片设计公司应该会遇到更少的价格方面的挑战 。 但是建立品牌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工作 , 不可能只靠低价格打天下 , 对于比较负责任的客户 , 芯片的价格甚至不是主要的关注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