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脉诊概念、历史沿革、分类与特色进行了介绍,并诠释对脉诊的新观点和发展思路 。
脉诊轨迹清晰可见
什么是脉诊?教科书的定义是,脉诊即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查方法 。
中医脉诊发展经历了散乱、规范、推广和创新几个时期 。在汉以前是形成期,其特点是以诊测人体动脉搏动规律为媒介,形成了不同的诊断体系,如“五脏脉法”、“十二经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寸口脉法”以及“仓公脉法”等 。同时,医家对脉象的表述各不相同,比较散乱 。
在汉末及晋唐是规范期 。脉诊知识已经收录在《伤寒论》、《脉经》及《千金方》中,并经历了传承及演化过程 。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医生已经采用寸口脉法为主的脉诊形式了 。医圣张仲景则采用的是以“寸口脉”为主合参“人迎脉”、“趺阳脉”的方法,从而清楚地显示脉诊在发展中的轨迹 。随后,王叔和在《脉经》中确立了后世寸口三部九候脉诊法形态,并完成由张仲景所开始的对脉法、脉象的规范工作 。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脉法部分,就已经与此后的脉法基本相同了 。
唐宋元明清是成熟与推广期 。标志是《王叔和脉法》与《脉赋》、《四言脉诀》的成书 。这期间脉法是以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为主体,主要是研究具体病证与脉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时期出版的著作也很多,每个著者都对脉诊有自己的经验与思考,但主体结构已经确定 。这一时期,最出名的脉书则是《濒湖脉学》 。
自民国到现在,应该是反思与创新期 。其中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现代医学思想的引入,带来的问题就是“脉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怎能从那小小的一段动脉中取得那么多有用的东西?二是全息生物学的提出,为人们理解脉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
掌握绝技从师明理
在古代,脉诊一直为中医学者所重视 。在古医籍《黄帝内经》中有“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 。”《难经》中讲“切而知之谓之巧 。”由于脉诊相对客观与稳定,它的可靠性与医师对其的掌握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民间就有用脉诊水平来判断医师能力的说法,脉诊也就变成了绝招 。
因视角的不同,脉诊有多种分类 。一是以时代分类 。汉以前的脉诊方法为“先古脉法”,包括《黄帝内经》中的脉法,张仲景的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而《脉经》以后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为“后世脉法” 。二是以部位分类 。有单部位的诊法,如寸口脉法(后世之寸口三部九候脉法);有遍诊法,如三部九候遍诊法、十二经脉遍诊法 。三是中医脉诊特有的分类方法,以指导思想与诊脉的目的分类 。分为气韵脉法与全息脉法 。不论哪种分类方法,脉诊的基本指导思想,都来源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中医理念 。从脉来说,它本身就是构通人体内外上下的通道,所显示的信息更为深层,也较少干扰,更能接近疾病的病机与本源 。
脉诊对诊断疾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具有相对客观与稳定;直达病机,洞见病源;提纲携领,汇聚诸证等特点 。从脉诊理论源头看有两大体系,一种是诊气的脉法,以查病气、病因、病机为主要目的 。一种是诊形的脉法,以查患者的病情、病形、病位为主要目的 。他强调,真正的“明医”是将诊气和诊形两种脉法通而明之,并通过四诊合参把各种信息资料归纳起来,得出最佳的诊断结论,并验之临床 。
掌握脉诊这种绝技,在学习中有几个难点 。分别是手感难寻,师承不同,表达各异,理解难通 。手感难寻指每个人指端的感受,以及对这种感知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所以手感的养成与规范,就非常重要 。在古代,脉诊技术是手手相传,如今,这便成了大问题 。
- 武经总要白话文免费阅读 武经总要全文及译文
- 化妆品有没有毒?
- 男性有乙肝大三阳能不能生小孩
- 三字经新版全文翻译 三字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 202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好不好就业
- 无量寿经白话文全文讲解 无量寿经白话文翻译
- 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译文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白话
- 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 悟真篇全文及译文
- 吕氏春秋白话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 圆觉经原文及译文 圆觉经原文白话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