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人的感觉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西方做过这样的试验 。普通人看黑色可以看出十多种黑色 。天分好一些的可以看到二十多种黑色 。但一个有经验的老印染师可以辨别出五十多种黑色 。比如,同时看两幅不同的黑布,别人就能看到区别,这幅好一点,色彩更为均匀 。我们怎么看都一样 。这种色彩上的差别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没看到就是没看到,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
比如:我们讲“芤脉”,如按葱管,两边微实,中间略空 。有人就说了,脉就是一个血管,怎能分出什么两边与中间?“芤脉”就是寸尺浮,关脉沉 。这就是有手感与无手感之间的区别 。
老一辈人形容中医,就是一个老头,三个指头,一个枕头 。为什么一定是老头呢?这就是手感与临床经验的积累 。从医时间,训练历程,临床感悟,都是与经验的积累相关的 。这个老头要在这里边有着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几十年的临床练习 。那些没多少临床经验的老头,肯定是不算数的 。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运动,使得诊脉这种技术濒于失传?这是少了这些过程 。后来,就算有人下了功夫,练出了一些感觉,但因为意识跟不上,而将自己找到的问题轻轻放过,也就难以找到诊脉的精髓 。
我认识一个老医生,在一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工作,西学中的根底,自称会诊脉 。带学生查房的时候,学生测血压 。有时,他说你测的不准,自己来 。一手按住病人的桡动脉,一手按肱动脉,交替用力稍作调节,就把血压值报出来了 。准不准?很准 。有用没用?没用 。这不算诊脉,顶多就是一个人体血压计 。最后,还得靠水银血压计复核 。
这里使用的就是人体触觉中压力觉的感知 。当然,这也是学习脉学的一个方法 。用摸血压作为提高手指对压力感敏感度的好方法 。我曾将这个方法介绍到互联网上,作为个人锻炼压力感的一个办法 。我自己也曾这样训练自己 。手边放一个血压计,诊一个脉,测一下血压,慢慢地,手指的压力感就练成了 。用三个指头测血压的误差在5mmHg以内,对病人来说已经很神奇了,也能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度 。现在不搞这个,也就没必要了 。
血压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中医辨证的依据 。我们诊脉的目的是寻找病机 。而且,很多病人高血压,服西药后血压正常了 。有的根本就是血压时高时低,一时的血压高低代表不了什么,像那种情况,必须做动态血压监测 。不搞这个事儿后,手指对脉压与血压的这种对应关系生疏了 。所以也就无法精确摸出血压数值了,但人体对压力的敏感度却并没有下降 。所以这个方法仍不失为一个练习脉诊的好办法,但它也只能是训练压力感觉 。我们应该知道,手指对脉象的感觉是综合感觉 。所以,最好的练习方法就是自己在临床中多摸 。
手感明理
手感是人体在手指上的一种自然的感知能力 。正常情况下,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它 。当你端起一个茶杯,翻开一张书页,都会使用到手感 。但这种简单的能力,对于中医医生诊查疾病则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通过后天去一点点地培养 。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普通人指端对距离感知仅是0.5mm的跨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光滑平面上摸到两个相距为0.5mm距离的微小突起 。经过训练后这个距离可以缩小到0.1~0.2mm的跨度 。从数量上看,这也就是零点几个毫米的进步 。但仔细想一下,这与人开始的能力相比,却是几倍的进步 。
从目前看,有这样一个级别的提高,在临床上就够用了,已经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实践 。但这也仅仅是对长度的感知 。到了这个时候,看普通的脉书也就能看懂了 。若在手感上达不到共识,则有“前人说脉如天花乱坠,后人听脉似云山雾罩”之惑 。
- 武经总要白话文免费阅读 武经总要全文及译文
- 化妆品有没有毒?
- 男性有乙肝大三阳能不能生小孩
- 三字经新版全文翻译 三字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 202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好不好就业
- 无量寿经白话文全文讲解 无量寿经白话文翻译
- 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译文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白话
- 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 悟真篇全文及译文
- 吕氏春秋白话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 圆觉经原文及译文 圆觉经原文白话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