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七 )


对应关系的认识
古人对脏腑与寸口脉局部的对应关系描述得很精确,《素问·脉要精微》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
《素问·脉要精微》这段语言是我们至今所了解到的、对脏腑器官在脉象上分布定位的最详尽描述,它表达了以下3方面的脉象信息 。
1.《素问·脉要精微》将寸口脉诊断部位分为寸前(上竞上)、寸、关、尺、尺后(下竞下)5个部位;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寸关尺3个部位;而其中的脏腑分布不是单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而是向上延伸到头部(上竞上胸喉),向下延伸到少腹、下肢(下竞下少腹腰股膝胫足),在诊断范围有所扩展 。
2.寸口脉寸关尺每一部位又分为前(前以候前)、中、后(后以候后)、内(内侧上、中、下)、外(外侧上、中、下)9个方位,即每只手有3(寸、关、尺)×3(浮、中、沉)×9共81个诊断点,双手162个诊断点,每个诊断点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 。这种脉象诊断部位的分布模式,为寸口脉多脏器的精确诊断打下基础 。
3. 脉象诊断所包含的脏腑器官,从单纯的心、肝、肾、肺、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扩大到囊括了全身所有的脏腑器官,即头(上竞上)、胸部器官(右内)、腹部器官(尺内)、盆腔、下肢(下竞下),涵盖了全身所有的脏腑器官,为脉象全身疾病诊断打下了良好基础 。
现代中医脉象诊断,以《素问·脉要精微》脏腑器官在寸口脉上分布定位的模式为基础,以植物神经、神经—体液调节造成的寸口脉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为识别特征,结合传统28病脉涉及的心搏频率、速率、节律、心搏输出量、血液流畅度、血管舒缩阻力、脉搏力度虚实、脉位浮沉、脉体的大小等,构成了脉象脏腑疾病的诊断识别技术,也构成了现代中医能够临床实用的脉象诊断体系 。
如何学习脉诊?这应该是一位同仁给我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多年摸索的一个课题 。
当年我初跟师学脉时是这样的 。我与师父隔桌相对而坐 。患者入内打横而坐 。师父搭脉,问诊,论病,处方 。我则诊脉之后一言不发,老师也不理我 。私下则认真看书,回忆,思考 。
3个月之后,我可以提问题了 。于是老师认真地回答我问题 。而这时我除了诊脉之外也可以抄处方 。也就是说,当我有能力提问题之前,老师跟我是没有沟通基础的 。只有当我可以提问题时我们才有沟通 。也才有了学习与讲解,一切都是从问题开始,也是在问题中进步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手感入手,以问题为导向,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终达目标 。
我想这就是正宗的师带徒的学习方法 。这个方法用来大面积教学显然不行,或许这就是脉诊日渐走入沉寂的原因 。当我带学生时,想的是正宗的中医学术多一个人学,就多一份火种 。就努力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
回想当年跟师时,老师假设我是一张白纸,我也真是以白纸的心态去学习的 。而今不同,学生们皆是先有知识,后习临床,已经是先入为主 。且,动则以己为能,以自己课本上的理论,代替自己的眼睛 。以自己先前所学科目,划定知识的边界 。此时教脉何其难也 。故当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我提出:明理为先,临床跟进,以脉随法,悟道之机 。
手感次之
认识手感
从认识脉的层次上讲,手感应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放在了第二位 。因为,我们现代的学习,就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而不是真正的传承 。老法子教徒弟,就是你得先去干活,忙完了,给老师打打下手,先去摸摸脉 。等哪天摸出点感觉了,能够从患者的脉象上提出点儿有意义的问题,才算开始真正的学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