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瓷砖30年逆袭记:74家陶企完成煤改气,一条生产线减至50余人( 二 )
截止当时 , 夹江县长城建筑陶瓷厂和四川省夹江县玻华实业公司的墙地砖年产量达到42.79万平方米 , 这也为夹江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 夹江陶瓷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夹江某陶瓷生产线(图片来源:网络)
在市场推广方面 , 夹江陶瓷在成都、绵阳、乐山、雅安、攀枝花等地区设有营销网点 , 同时产品逐步进入云南、贵州等市场 , 一时间夹江陶瓷的品牌影响力开始在西部诸省广泛传开 。 夹江陶瓷很快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
形成
爆发式增长、产区“雏形”形成
长城建筑陶瓷厂和玻华实业公司大力发展建陶获得的成功 , 让当时夹江县领导看到了夹江从农业县向工业强县转型的希望 。 任何产业的发展 , 都离不开当地县委、政府的支持 , 地处西部的夹江也不例外 。 1992年 , 夹江县委、县政府制发《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定》 , 强调“利用页岩资源巩固和发展墙地砖拳头产品优势 , 把建材工业培育成夹江县第一大经济产业 。 ”
为此 , 夹江县委组织部先后同蟠龙乡罗华村投资430万元 , 创办了彩釉地砖厂 , 同夹江县长城建筑陶瓷厂合作投资500万元 , 建立夹江县蟠龙地砖厂 。
此外 , 夹江县人事劳动局投资350万元 , 新办夹江美乐陶瓷公司;夹江县人大投350万元与黄土镇工业公司瓷砖厂合作创办燕山瓷砖厂 。 在政府相关部门资金的注入下 , 夹江陶瓷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
(图片来源:网络)
截止到1994年 , 夹江县陶瓷企业增加至19家 , 拥有陶瓷生产线39条 , 陶瓷墙砖年生产量达409万平方米 , 地砖达140万平方米 。 其中 , 玻华实业公司瓷砖年产量达到157万平方米 , 成为当时夹江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 , 长城建筑陶瓷厂年产瓷砖147万平方米 , 位居第二 。
据夹江县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 , 1994年夹江陶瓷年产值突破1亿元 , 从业人员达到3500人 。
随着夹江陶瓷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 当地陶瓷企业开始意识到传统生产工艺已经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 因此 , 在1995年夹江县荣华陶瓷厂、夹江县万兴工贸公司从意大利引进2500吨全自动化压机 。 与此同时 , 夹江县永发建材工业公司引进干法制粉一次快烧彩釉墙地砖生产线 , 该生产线由国内最先进的干法制粉设备和部分进口设备组合而成 , 可节约生产用电67% , 节约生产用水90%以上及节约生产成本20% 。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 , 1995年夹江墙砖年产量达到966万平方米 , 地砖年产量达到180万平方米 。 同时 , 这一时期夹江陶瓷开始由生产低档砖向生产中档砖转变 , 产品规格也由原来的200×100mm发展到500×500mm 。
“1996年 , 夹江县再投资6000多万元 , 新建13家陶瓷厂 , 20多条生产线 , 此时夹江陶企数量增加至32家 , 墙地砖生产线达到67条 , 年产量达2120万平方米 , 占四川省的30% , 成为全省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 ”夹江县陶瓷资深人士刘军(化名)表示 , 当时夹江最大的五家陶瓷企业分别是长城建陶厂、黄土陶瓷公司、燕山瓷砖厂、万兴工贸公司和蜀峨建陶厂 。
夹江陶瓷的发展并未止步 。 1997年夹江陶企数量增至42家 , 年产值达4.18亿元 , 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1.3% , 成为夹江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 并且 , 瓷砖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平方米 , 占四川省的一半 , 被四川省建材局定位为“全省建陶工业基地县” , 跃居全国四大建陶生产基地之列 。
1998年 , 夹江县永发工业公司成为全县第一家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燃料的企业 , 从而打破了原来采用煤炭、柴油等高污染燃料的局面 , 清洁生产开始在夹江陶瓷企业中推广开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