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瓷砖30年逆袭记:74家陶企完成煤改气,一条生产线减至50余人( 五 )

2017年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 , 夹江技改新建高端陶瓷生产线项目32条 , 总投资40多亿元 , 淘汰落后生产线30条 , 新建生产线劳动生产率提高40% 。

2017年 , 夹江陶瓷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 , 占全县工业投资的53.7% , 高档陶瓷占比提高到38% 。

因此 , 2018年 , 时任夹江县长袁月表示 , 在陶瓷产业的发展问题上 , 2018年产区的重点是改造提升陶瓷产业 , 加快推动索菲亚瓷抛砖、华宏抛釉砖等“退城入园”项目入园 , 积极鼓励兴泰和生产线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 加快“西部瓷都”区域品牌建设 , 力争陶瓷产销率保持在96%以上 , 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330亿元 。

在夹江县委政府继续坚持“改造升级”为陶瓷产业的方针指导下 。 夹江陶瓷行业持续优化发展 , 促进产业经济结构化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 陶瓷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 夹江陶瓷企业家对陶瓷的敬畏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 在两年来的环保高压和市场经济严重下行的环境下 , 使企业得以生存并有序的平稳过度 , 目前 , 夹江陶瓷产品结构得到调整 , 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 很多产品甚至超过广东 。

夹江西部瓷都 , 作为全国五大建筑陶瓷产区之一 , 目前拥有规模陶瓷企业49家(60个厂) , 生产线94条 , 2018年年产量4.33亿平方米;规模以上陶瓷产业实现产值146亿元 , 同比增长9.81% , 中高端陶瓷占比提高到85% 。 实施陶瓷固定资产项目30个 , 全县陶瓷集群收益达到315亿元 。 完成投资23.9亿元 , 有8条新建生产线点火投产 。

从企业的数量上看 , 夹江陶瓷的生产企业和生产线数量减少了 , 但是产能规模并没有下降 , 中高端产品的比重在增加 。 从减少的企业、生产线来看 , 主要是受节能环保、退城进园的推动 , 以及企业发展方向的调整 , 其中 , 因为退城进园政策关停的17家陶瓷厂中 , 有8家陶瓷企业在工业园区有新建的陶瓷生产线 。

但是要想塑造强势的区域品牌 , 光有硬件设备还远远不够 , 必须解放思想 , 树立品牌意识 。 业内人士认为 , 打造强势区域品牌 , 夹江陶瓷不仅要在品质、服务方面下功夫 , 还要在思想上树立品牌意识 。 事实上 , 夹江拥有很好的品牌塑造底子 , 从1987年夹江陶瓷畅销西部诸省 , 到西部瓷都区域品牌塑造 , 已经为夹江陶瓷品牌推广做了很好的铺垫 。

历程发展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 夹江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因瓷而名 。 夹江陶瓷从1987年点燃第一把炉火 ,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 , 陶瓷产业无中生有 , 大致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小转大”

即从小敲小打向大规模生产转变 , 其特征是政府出台“放水养鱼”政策 , 实现生产企业在地理上的简单集中 , 时间从1987年到1999年 , 陶瓷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 也是首个培育成功的支柱产业;

第二个阶段是“内转外”

即从两眼向内向全面开放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大格局转变 , 其特征是眉-夹-乐天然气管道开通、广东佛山陶瓷企业入驻及异地贴牌为标志 , 时间从2000年到2005年;

第三个阶段是“大转强”

即以规模扩张为主向量质同步提升转变 , 打造强竞争力的中国西部瓷都 , 其特征是4户企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 四川省著名商标13个 , 四川省名牌产品6个 , 8户陶瓷企业16个品牌荣获省级品牌、3户企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 , 乐山市知名商标13个 , 时间从2006年到2010年;

第四个阶段是“低转高”

即推动陶瓷产品向中高端转型 , 推动陶瓷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 , 变分散布局为集中发展 , 其特征为陶瓷企业通过新建、扩建和技改等方式 , 上马一批高档陶瓷生产线 , 金辉卫生洁具陶瓷、瑞丰工艺美术陶瓷项目竣工投产 。

夹江县高端陶瓷产业园强势崛起 , 陶瓷企业逐步向经开区和高陶园区集中发展 , 带动上下游企业290余家 , 相关配套企业驻夹办事机构500余家 , 个体经营户5000余户 , 年陶瓷运输量达2000万吨 , 铁路运输量达250万吨 , 时间从2011到2017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