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瓷砖30年逆袭记:74家陶企完成煤改气,一条生产线减至50余人( 三 )

天然气的使用 , 带动了夹江产区万兴、科达、杰达、美乐、裕兴、华丽、明珠等十几家陶企采用天然气生产 。 截至1999年 , 夹江已拥有61家陶瓷企业 , 180条生产线 , 年生产能力突破1亿平方米 。

在夹江陶瓷产业快速发展阶段 , 夹江陶企利用铁路交通优势 , 不断扩大国内销售市场 , 并逐步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代理商 。 与此同时 , 为做好陶瓷产业的配套服务 , 夹江于1999年引进资金6000万元 , 在黄土镇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陶瓷墙地砖专业销售市场 。

(图片来源:网络)

聚集发展

“西部瓷都”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2000-2009年 , 被业内视为夹江陶瓷快速聚集阶段 。 在此期间 , 能源供给、设备更新、工艺创新、市场布局、品牌建设等成为产区发展的主流 。 这一阶段 , 夹江陶企数量猛增至95家 , 瓷砖生产线310条 , 产能达3.48亿平方米 , 占全省的80% , 全国的12.5% 。 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 , 同步带动能源、矿山、色釉料、机械、市场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 此时 , 夹江陶瓷从业人员达6万人 。

2000年 , 夹江县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 , 先后引进广东奥斯堡陶瓷有限公司和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 , 这两家企业的入驻 , 不仅给夹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 , 亦带来先进的管理和市场推广手段 。

值得一提的是 , 四川新中源陶瓷为夹江陶瓷发展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 这些优秀人才大都成为夹江其他陶瓷企业的高管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四川新中源陶瓷好比夹江陶瓷界的“黄埔军校” 。

据西部瓷都夹江陶瓷协会掌握的资料显示 , 2000~2009年 , 夹江产区抛光砖产品深受企业追捧 。 新中源、新万兴(万兴工贸公司)、建辉、米兰诺、广乐、威尼、鑫鹏等陶瓷企业纷纷上马抛光砖生产线 。 这一次产品更新升级 , 使夹江陶瓷与佛山陶瓷逐步接轨 。

本土陶企与外来陶企的激烈碰撞 , 让夹江县委、县政府看到了陶瓷产业的发展潜力 , 于是在2001年开始加大对陶瓷产业的培育力度 , 决定在新场镇征地5000亩 , 建立夹江县佛山工业园区 。

在陶瓷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 夹江陶瓷产品档次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迈进 , 开发出的600×600mm、800×800mm规格大颗粒仿花岗石、微粉抛光砖 , 先后获得ISO2001国家质量体系和ISO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 此时夹江陶瓷产品品质已经开始紧追佛山 。

夹江陶瓷在全国建陶版图上亦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在2001年至2008年间 , 夹江先后举办了三届国际陶瓷节 , 并于2004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西部瓷都”称号 。 值此 , “西部瓷都”成为夹江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 。

不过 , 在经历一轮粗放式的疯狂增长后 , 夹江陶瓷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 。 因此 , 在2005年期间 , 夹江出现了16家企业兼并重组 , 一时间产区内一批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被兼并 , 在此期间 , 夹江陶瓷产业发展陷入低迷 。 随后 , 夹江政府于2006年颁发《中国西部瓷都夹江百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6~2010)》 , 并发布《关于推进陶瓷产业“1513”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 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

截止2009年 , 夹江陶瓷产业发展增速减缓 , 产区规模形成 。 产区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 , 四川省著名商标6件 , 四川省名牌产品7件 。

转型升级

由“量”向“质”转变

1987~2009年期间 , 夹江陶瓷片面追求量的增长 , 对质的要求不高 ,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周边陶瓷产区的不断崛起 , 倒逼夹江陶企开始意识到片面追求产量 , 而不注重产品质量 , 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

对此 , 夹江产区政府制订并落实《西部瓷都陶瓷产业升级行动计划》、《西部瓷都经济开发区建设保障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 并设立5000万元的 “西部瓷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 , 支持夹江陶瓷产业“脱胎换骨” , 使夹江陶瓷成为四川产区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