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瓷砖30年逆袭记:74家陶企完成煤改气,一条生产线减至50余人( 六 )
第五个阶段向“品牌”迈步
夹江陶瓷产品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棒佛山现象 , 很多企业到佛山注册公司 , 夹江生产产品 。 近两年来 , 一批强势崛起的企业 , 推出了自己的企业在全国占据领先的品牌 , 时间是从2018年到现在 。
目前的现状
夹江陶瓷产业走出了一条集“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双创经济、富民经济”为一体的富民强县之路 , 被经济学家吴敬琏称之为“夹江现象” 。
通过陶瓷企业“退城入园”以及“煤改气”专项行动 , 夹江县陶瓷企业从2017年年初统计的98家(含分厂)调整为现阶段的81家 , 生产线从152条缩减为126条 , 年产能从5.65亿平方米略微下降为5.58亿平方米 , 产能占省内的77%、西部的38%、全国的7% 。
2018年 , 全县陶瓷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 , 同比增长11.54% , 规模陶瓷企业生产陶瓷砖4.33亿元平方米 , 同比增长8.3% , 实现销售收入146亿元 , 同比增长9.81% , 规模陶瓷企业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9.74% , 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 , 其中5-10亿元企业8家 , 超10亿元企业2家 。
去年以来 , 夹江县加快推动陶瓷企业向“减量、提质、增效、入园”转型升级发展 ,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夹江县陶瓷企业停止使用煤气发生炉工作实施方案》和《夹江县陶瓷企业退城入园实施方案》 , 成立了夹江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 。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 夹江陶瓷产业目前是什么状况呢?让我们来看看 。
(一)实施煤改气 , 淘汰落后产能
严把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大关 , 通过能源清洁化改造淘汰一批设备落后、产能低、效益差的陶瓷企业 。
在全国率先开展陶瓷企业“煤改气” , 两次在西南地区做经验交流 , 全面停用煤气发生炉271座 , 使用天然气陶瓷企业由17家增加至74家 , 5家正在改造 , 19家永久退出 , 淘汰落后生产线28条 , 日用气量从30万立方米提高到270万立方米 , 2017年全年削减二氧化硫1455.04吨 , 氮氧化物1269.81吨 。
全县陶瓷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 , 占全县工业投资的53.7% , 新建生产线劳动生产率提高40% , 综合生产成本降低20% , 综合能耗下降8% 。
(二)实施创新驱动 , 研发高端产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质量品牌发展战略 , 大力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 围绕打造绿色智慧陶瓷特色产业集群 ,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 大力发展功能性陶瓷、卫生洁具、工艺美术、文化陶瓷等高附加值产品 , 重点推进安德盖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金辉卫浴与武汉理工大学、盛世东方与陕西科技大学、建辉陶瓷与咸阳陶瓷设计研究院、云呤职中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实施深度战略合作和开展协同创新 。
目前夹江县已建成新万兴陶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研发出新万兴碳纤维地暖陶瓷、安德盖姆石墨烯地暖陶瓷、索菲亚石墨烯地暖陶瓷等新型地暖陶瓷产品;红坯陶瓷、薄板陶瓷、适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砖产品以及差异化、大规格产品纷纷面市 。 2017年底夹江县高端陶瓷占比提高到35% , 全年陶瓷行业完成专利申报44件 , 其中发明专利6件 。
(三)实施“退城入园” , 集聚集约发展
为破解夹江县“陶瓷围城”问题 , 按照县委、县政府“减量、提质、增效、入园”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总体要求 , 制定了陶瓷企业“退城入园”实施方案 , 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退城入园”工作 , 深化领导挂联、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台账管理 , 加强社会稳定风险防范 , 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进以及各有关部门、企业业主的积极配合下 , 17家陶瓷企业实现停产或转产 , 兴泰和、黄土陶瓷、米兰诺、杰达、裕兴等5家陶瓷企业已实质性启动“退城入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