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解释(14)


【译文】敌人拄着武器站立 , 是饥饿难忍;敌人从井里打水而抢着先喝的 , 是干渴难耐;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 , 是由于疲劳过度 。敌方营寨上有飞鸟聚集 , 说明营寨已空置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 , 是恐慌的表现;敌营纷扰无秩序的 , 是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摇动不整 , 是由于军纪不严队伍混乱;敌人军官吏急躁易怒 , 是由于敌军过度疲倦 。敌人杀马吃肉 , 是由于缺粮;炊具悬置不用 , 士兵不回营房休息的 , 是要拼死的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 , 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 。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 , 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 , 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 , 是想休兵息战 。敌军盛怒出阵 , 但久不接战 , 又不退去 , 必有蹊跷 , 一定要仔细侦察 。
兵非益多也 , 惟无武进 ,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 , 必擒于人
【译文】打仗并不是兵力愈多愈好 , 只要不轻视敌人贸然进攻 , 并能集中兵力 , 掌握好敌情 , 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 , 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 。那种既没有深谋远虑 , 又自负轻敌的人 , 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
卒未亲附而罚之 , 则不服 , 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 , 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 , 齐之以武 , 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 , 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 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 , 与众相得也 。
【译文】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 , 就贸然处罚士卒 , 那他们一定不服 , 这样就很难指挥他们打仗;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 , 仍不执行军纪军法 , 这样也无法指挥他们作战 。所以 , 用教育等“文”的办法号令士兵 , 用军纪等“武”的办法统一士兵行动 , 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 , 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如果平时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 , 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法令的习惯 。平时的法令能得到贯彻执行 , 这表明将帅与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 互相信任 。
地形篇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 , 有挂者 , 有支者 , 有隘(ài)者 , 有险者 , 有远者 。我可以往 , 彼可以来 , 曰通;通形者 , 先居高阳 , 利粮道 , 以战则利 。可以往 , 难以返 , 曰挂;挂形者 , 敌无备 , 出而胜之;敌若有备 , 出而不胜 , 难以返 , 不利 。我出而不利 , 彼出而不利 , 曰支;支形者 , 敌虽利我 , 我无出也;引而去之 , 令敌半出而击之 , 利 。隘形者 , 我先居之 , 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 , 盈而勿从 , 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 , 我先居之 , 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 , 引而去之 , 勿从也 。远形者 , 势均 , 难以挑战 , 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 , 地之道也;将之至任 , 不可不察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