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专业 国际政治专业学什么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专业 国际政治专业学什么

文章插图
东南亚外交政策中的对冲和大战略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专业 国际政治专业学什么

文章插图
作者:David Martin Jones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客座教授;Nicole Jenne智利天主教大学副教授 。
摘要
本文以东南亚诸国为研究重点,认为对于对冲的主流理解是错误的,原因有二:对冲一直以来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成为外交政策行为的边缘类别;此外,对于对冲的描述往往夸大了行为者的战略意图 。本文提出,为更好地理解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政策行为,需将对冲与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概念分离,而将对冲概念置于古典现实主义和第二层次国家外交实践的背景下 。从这一角度探讨东南亚国家与更强大行为体的接触,更好地揭示东盟的战略局限性和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来自西太平洋崛起势力的困境
引言
对冲已成为分析亚太地区国际政治的一个关键概念,这体现出当前学者对于中等国家或较小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兴趣,这些国家在冷战后的亚洲“对于特定区域体系内的权力分配作用有限” 。对冲这一概念似乎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些国家采取混合战略及模糊的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因,填补对抗与结盟之间行为的差距 。
普遍上认为,对冲为该地区的小国在面临崛起势力和守成国的双重压力时提供了一种保险政策 。然而这种理解存在两个重要的局限性,一方面对冲仍是仅次于平衡和追随的边缘类别 。另一方面,新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对冲的建构受到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认定的政治理性主义的影响,这种倾向迫使国家实践与结构或系统设计保持一致 。而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可能夸大了小国或中等国家外交政策的意图,以及采取外交行动的可能性 。诸多知名学者在亚洲地区援引修昔底德陷阱,这使作者将当前小国面临大国竞争困境与早期对国际政治的谨慎或务实的理解联系起来 。这种理解强调权变、历史实例和治国方略实践中的建议 。作者认为,这种方法结合了古典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外交史的见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东南亚国家的行为和中等强国或小国可用的战略资源 。因此,经常被错误地描述为东南亚国家对主要大国的战略忠诚分配,这或许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一种独特的外交实践 。
回顾对冲:亚太国际关系的特点
对冲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在英国出现的比喻用法,“通过对对方下注以避免自身受损的风险”,19世纪末此概念已运用到金融领域 。在冷战后的全球化市场、衍生品交易和货币投机中,对冲被应用于以合同风险形式进行的基金投机 。
这一概念最早由罗伯特·J·阿特在《二十一世纪的权力平衡》一书中用于描述欧洲“对冲安全赌注” 。简单来说,对冲描述的是一种保险策略,一旦成功,可将风险最低化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 。
在亚太地区,吴翠玲首次将对冲应用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分析 。她认为对冲是一种对未来“可能过渡到一个不稳定的大国相互竞争的多极化的区域体系”的合理反应 。东南亚国家既不选边站,也不排斥某些大国,而是试图将所有大国都纳入本地区的战略考量中 。因此对冲构成了一个“更广泛、多方面、全方位”的战略的一部分,在此战略中,各国以接触为官方政策,以间接平衡进行对冲,应对崛起大国 。
下面的研究都是为了完善对冲作为“中间战略”的解释 。范·杰克逊提出了一个以复杂网络逻辑为基础的替代框架,在政治和经济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对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复杂结构所产生的冲动反应,解释了对冲行为者的理性选择 。达伦·利姆(Darren J.Lim)和扎克·库珀(Zack Cooper)提出了关于次等国家如何应对崛起中大国的决定性预测,超越了平衡和敌对的二分法 。其模型仅专注于安全结盟,发现二级国家通过发送模糊的信号来对冲风险,避免与大国明确结盟 。这一定义从根本上将东南亚进行对冲的国家范围缩小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文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