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缺芯真相:囤货、加价购、黑市扫货成为日常( 四 )


意法半导体是全球半导体的巨头之一 , 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 , 全球车载MCU 安装量超25亿 , 平均每辆汽车安装 25~30个 MCU , 意法半导体占据8%的市场份额 。
紧接着 , 疫情席卷马来西亚 , 直接扼住了全球芯片的封测环节 。
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来看 , 马来西亚的重要性不如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 。 但近年来 , 它已成为芯片测试和封装的中心 , 英飞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导体等50多家全球半导体企业都在这里建厂扩产 。
即便是在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 , 马来西亚半导体生产规模依然达到267亿美元;其封测业务 , 在全球市占率近13% , 在东南亚地区占一半 。
以汽车半导体巨头英飞凌为例 , 其在8月的财报会议上表示 , 停产可能继续拖累Q3季度业绩 。 英飞凌有近三成芯片封测厂建在马来西亚 , 其首席执行官 Reinhard Ploss 告诉分析师 , 停工的总影响达到“高两位数”数百万欧元 。
但这只是造成芯片缺货的黑天鹅事件 , 历史上很少发生车厂买不到芯片的情况 。 “汽车芯片在整个芯片市场里的份额很小 , 大约5~6% , 汽车厂商总是能买到芯片的 。 ”在赵占祥看来 , 一方面与汽车行业的库存体系有关 , 数据中心、电脑、手机等行业通常会提前备货 , 对芯片有一定库存 。 但汽车行业一般不备货 , 所以一旦缺芯 , 就会影响整体汽车产能 。
还有一些车企是在签合同时 , 就会要求芯片供应商备好一定周期的库存 。 例如丰田 , 要求其供应商的芯片库存水平 , 从传统的三个月提高到五个月 。 日产则考虑将芯片库存从一个月提高到三个月 。 铃木汽车则要求零部件生产商保留“数月”的供应量 。
此外 , 更深层次的原因 , 还要深入到汽车和半导体之间漫长又脆弱的供应链体系上 。 “车厂不能只依赖一两家供应商 , 这样即使在一家买不到芯片 , 还能有其他家做备选 。 以前很多车厂 , 绝大部分芯片都来自于一家最大的供应商 , 这种风险是很大的 。 ”赵占祥补充到 。
价高者得
芯片供不应求 , 价格暴涨成为行业主旋律 。
一位芯片产业链的从业者对盒饭财经表示 , 有芯片制造商借产量受限的由头 , 把公司的毛利拉高 。 “原来芯片的毛利并不高 。 车用的现在是几美金一片或者十几美金 。 一辆车上使用1000个芯片 , 是很正常的 , 其中使用最多的芯片成本是1美元到10美元之间的MCU芯片 , 他们本身毛利就低 。 ”
【车企缺芯真相:囤货、加价购、黑市扫货成为日常】相关数据显示 , 从4月1日至6月1日的两个月间 , 宣布上调价格的芯片供应商超过35家 。
其中 , 汽车最为紧缺的ECU(电子控制单元)和MCU(微控制单元)芯片 , 主要来源之一就是ST 。 有消息人士透露 , 5月中旬 , ST发函给渠道经销商 , 称“将在6月1日提高所有产品线的价格” 。 而早在1月份 , ST就已经上调过一次价格 。
据了解 , ST旗下型号为“STM32F103C8T6”的芯片 , 去年9月之前 , 价格一直维持在6元左右 ,到12月份上涨至30元 , 今年4月再次上涨至65元 , 价格涨了10倍不止 。
12月 , 由于MCU缺货严重 , 台湾五大MCU厂——盛群、凌通、松翰、闳康、新唐同步涨价 。 在国内 , 一家武汉瑞纳捷半导体公司今年5月将产品价格提升了5%~20% , 其客户包括特斯拉、吉利、长城和广汽 。
“谁给的钱多就卖给谁 。 ”该从业者无奈表示 , 虽然单个芯片很便宜 , 但是没有 , 车就造不出来 。 “当然也有心理作用 , 越涨价越恐慌 , 越恐慌越囤货 , 因为生产不出来 , 市面上也没有释放出来 , 所以就显得越来越缺货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