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也在推进 。 去年9月 , 国家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牵头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 建设车规级芯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重要战略 。
目前在芯片的设计、封测和晶圆代工这三个环节 , 国内仍面临短板 。 如在一些细分领域的场景应用中 , 例如V2X、RISC-V等 , 大家的起跑线基本一致 。 但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瓶颈很大 , 国内比较缺乏车规级高性能主控芯片的制造生产线 。 数据显示 , 目前国内车规级MCU(微控制单元)国产化率不足5% 。 这些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
“以前为什么国内汽车芯片没能发展起来?因为汽车厂商没用过国产芯片 , 没有经过验证 , 宁肯不卖 , 也不能卖有问题的车给客户 。 ”赵占祥对盒饭财经表示 , 但现在国内芯片有机会进入车企的供应链 , 意味着未来它们的成长空间会更大 。
“有些问题 , 需要在车上实际测试 , 才会暴露出来 , 然后经过迭代优化为稳定可用的产品 , 再加上车企的背书 , 未来自然有更广阔的可用空间 。 ”
杨勇也给出了同样的判断 。
他认为 , 国内做汽车芯片的团队 , 也是从这些国际大厂出来的 , 从能力上、技术上 , 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 真正的差别 , 一是他们的产品 , 稳定性、可靠性会更好一点 , 客户会更信任;二是他们的产品更多 , 意味着它们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 而目前国内的芯片厂商规模还小 , 可靠性要花时间提升;三是他们的经验是跟着车已经跑了太多年了 , 我们的汽车工业时间还短 , 给国内企业的机会也少 。
“如果我们能有5年时间的积累 , 也没有问题 。 ”
参考资料:
《如果你无法打败汽车芯片荒 , 那就加入它》 , 巴伦周刊
《“芯片荒”冲击波:代工厂或成最大赢家》 , 全天候科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