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缺芯真相:囤货、加价购、黑市扫货成为日常( 五 )


价格传导至上游产业链 , 芯荒还会导致上游零部件库存成本上涨 。 据《巴伦周刊》报道:长城汽车负责人称 , 当供应链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产能和原材料储备 , 在部分芯片相关产品影响减产后 , 受制于整车厂场地限制 , 不能全部按照订单接收 , 会造成整体供应链运转异常 。 当各环节库存大量积压 , 目前供应链中非芯片相关产品的库存会上涨2—3倍 。
芯片交付周期也被拉长 。 威马汽车负责人称 , 目前车规级芯片的采购周期从几周延迟到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 而一些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高端芯片采购周期更长 , 甚至延迟到了20几个月 。
此外 , 在与车芯产业链从业者交流的过程中 , 他们还提到了部分芯片交易时的“潜规则”:大的供应商企业相对来说还算厚道 , 他跟你明面涨价 , 涨价函发给你 , 但也有一些芯片公司是降价 , 他让你竞价购买 , 这种不透明的机制 , 让企业时常踩坑 。
为了防止部分经销商恶意涨价 , 引起市场价格混乱 。 市场监管总局对涉嫌哄抬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企业进行了立案调查 , 9月份对上海锲特电子有限公司、上海诚胜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誉畅科技有限公司三家经销商进行了处罚 。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公开表态:经销商囤积芯片加剧了全球芯片供应短缺 , 自己正在被迫评估数据 , 以确定哪些台积电的客户在囤货 。 中美之间贸易紧张关系的日后缓和 , 也可能有助于缓解芯片问题 , “我们需要共同的规则 , 让人们对如何做生意有一些预期 。 ”
国产替代有机会么?
“过去车企与国内供应商合作的动力不强——人家和原本的国外供应商合作很稳定 , 为什么要换 , 换过出问题怎么办?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 。 ”云岫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赵占祥向盒饭财经表示 。
但今年全球缺芯加剧 , 给了国内的一些芯片供应商机会 。 “国外供应商不卖给你 , 车厂没办法 , 只能重新选择供应商 , 这对于技术领先、具备一定规模的国内中小芯片企业有重大利好 。 现在国产芯片也是很强势的 , 因为它能提供多少芯片 , 就决定车厂能卖多少汽车 。 ”
目前 , 国内汽车芯片主要以进口为主 。 据万联证券研报现实 , 国内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5% , 其中动力系统、底盘控制和ADAS等关键芯片均被国外巨头垄断 。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 , 2019年恩智浦、英飞凌、瑞萨、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保持汽车芯片厂商的前5名 , 市场份额占比合计高达50% 。
不过 , 这也是一体两面 , 芯片慌的同时 , 国内也迎来了国产替代的机会 , 其中就包括一些车企 。
比亚迪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深圳比亚迪微电子;2005年 , 组建IGBT研发团队 , 进军IGBT产业 。 2008年 , 1.71亿元收购中纬积体电路(宁波)有限公司 , 并更名为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 。
2009年9月 , 比亚迪第一代IGBT芯片研发成功 。 今年即将发布IGBT 6.0芯片 , 其IGBT芯片晶圆产能已经达到5万片/月 , 预计今年产能10万片/月 。
2019 年 , 比亚迪在国内车规级IGBT模组的市场份额是18% , 排名第二 , 仅次于英飞凌 。 目前 , 比亚迪半导体正在创业板冲刺上市 。
因此 , 在多数车企因芯片短缺造成减产、停产时 , 比亚迪表现相对淡定 , 其在芯片领域布局的产业链 , 不仅可以充分自给 , 还有余量外供 。
比亚迪之外 , 吉利、北汽、上汽也纷纷与芯片厂商联手 , 入局芯片市场 。 理想和蔚来均已搭建自动驾驶团队 , 计划自研芯片 。
“现在车企也在刻意培养国产芯片供应商 , 因为他们发现真正遇到危机时 , 国外的芯片公司优先保障的还是本土车企 。 另外合资车企也要在中国卖车 , 也会优先考虑国产芯片公司 , 因为在供应链上会更安全一点 。 ”赵占祥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