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构建新型美育空间,青年人成为民乐民曲传播的新力量丨观察

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 , 正在不断构建和呈现那些引人注目的“高光时刻” , 体育运动的高光时刻、文化艺术的高光时刻、日常生活的高光时刻……短视频正以独特的方式服务当今的审美生态 , 用日常化的表达方式“破解”原本属于“专众”范畴的知识、文化和艺术 。 借助于视觉化、年轻化的表达样态 , 短视频弥合了生活与艺术 , 架起了日常与美学的桥梁 。
短视频构建新型美育空间,青年人成为民乐民曲传播的新力量丨观察
文章图片

图/IC photo
近年来 , 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 , 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人 , 借助如短视频等新型移动互联的传播方式 , 成为民乐民曲传承和推广的新力量和主力军 。 在短视频平台 , 青年民乐民曲演奏者收获千万级粉丝、百万级点赞已经逐渐成为常态 。 而受喜爱的青年演奏者们主打的乐器也非常多元 , 如葫芦丝、琵琶、唢呐、古琴、板胡、陶笛、柳琴、中阮、京胡、马头琴、二胡、古筝、笛子、扬琴、箜篌、尺八等 , 不一而足 。 青年人成为民乐民曲传播新力量的背后 , 是一种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景观 。
一、艺术下沉:短视频成为文艺传播的新空间
短视频的诞生与发展降低了影像内容创作的门槛 , 媒体为大众赋能 , 让原本属于专业化创作领域的影像内容成为大众的日常 。 尽管内容由大众创作 , 但依靠生活化的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 短视频不断追求艺术下沉与内容提质 , 成为艺术传播的新空间 。
1.生活化的传播方式
近年来 ,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 , 已经成为青年人极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审美经验来源 。 更为重要的是 , 人们观看短视频常常是处于一种生活化的状态 , 而民乐民曲的创作者也会因这样生活化的观看需要 , 以高创意、日常化、爆点密集的方式制作短视频 , 相较于传统的音乐会、演奏会 , 以及广播电视仪式化、完整性地呈现乐曲 , 创意性民乐民曲短视频更容易为人们所触及、认知和接受 。
同时 , 短视频也极大地释放了青年创作者的能量 , 短视频平台的高度开放性使得大量青年创作者能够便捷进驻 , 便捷地拍摄、上传、分发作品 , 这种方式也给他们演奏和制作的短视频以“破圈”、收获喜爱和关注的可能性 。 这又能进一步激发青年演奏者的创作热情 , 激发他们通过创意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力和智慧 。
短视频构建新型美育空间,青年人成为民乐民曲传播的新力量丨观察
文章图片

图/IC photo
2.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青年创作者发布的传统民乐民曲短视频之所以能够火爆 , 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内容的多元化 。 这些短视频作品几乎不会将传统的、完整的、大体量的、不加改造的民乐民曲简单呈现 , 而是巧妙地将民乐民曲进行了当代化转换 , 以适应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短视频观看者的认知方式、喜好方式、价值方式 。
例如 , 青年创作者常常会将传统民乐民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 , 如用传统乐器弹奏流行歌曲;与热播影视作品、网络文艺作品相结合 , 如用传统乐器弹奏热播剧《陈情令》中的音乐;与短视频平台提供的手段相结合 , 如利用拍同款、与网友互动同框录制等方式展现弹奏的魅力;与生活场景相结合 , 将民乐民曲嵌入到日常生活熟悉的场景之中 , 如田间地头、商业街区、居家客厅都可能成为创意演奏的场所;与实用技能讲授相结合 , 给网友普及传统乐器的弹奏知识和方法;与视觉愉悦相结合 , 不少作品在视觉上前期拍摄精良、后期制作精致 , 甚至带有电影级视觉效果;与技能相结合 , 不少短视频中展现了青年创作者极高的弹奏水准和能力 , 如盲弹等方式吸引了相当的点赞和关注 。 上述示例的方式满足了短视频用户多元化的内容喜好 , 也不断激发着青年创作者们创意化地将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相结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