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新华字典》装进了有道词典笔( 二 )


但权威的汉语字典经不起任何的改动 。 巴掌大的《新华字典》 , 仅商务印书馆内部就有上百名工作人员进行维护 。 此外 , 《新华字典》修订每一个版本前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会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召开研讨会议进行研讨 , 与会者均为国内语言学界的专家 。
这本1950年开始编写的《新华字典》 , 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 , 汲取了大家之精华 , 任何人对其进行一个哪怕很微小的改动 , 都会阻碍读者对最新的汉字用法理解 。
因此 , 商务印书馆的许多编者很难容忍对内容的“不尊重” , 他们觉得这种不尊重来源于互联网时代更低的知识生产门槛——搜索引擎中人们对一个词语有成百上千种解答 , 但其中很多答案毫无依据 。
“在中国更多的网络领域 , 大家喝的不是纯净水 , 而是被污染的水 。 你身体足够强壮的时候 , 你喝了这个水你不会得病 , 但是确实有得病的 , 它不安全 。 ”顾青表示 , 商务印书馆的编者对这种危害心存警惕 , 因此拒绝掉了很多合作方 。
但内容数字化大趋势不可挡 , 他们需要借助外力 , 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浪潮尤为重要 。 凭借着此前成功合作留下的良好印象 , 商务印书馆看中了网易有道 。
三年后,《新华字典》装进了有道词典笔
文章图片

在周若愚印象中 , 与商务印书馆的沟通是顺畅的 , 因为双方目标一致 , 都希望能借助词典笔 , 让《新华字典》的内容更高效地为语言学习者所用 。
但让深耕语言内容、笔墨出身的出版机构立即认可科技硬件的所有功能设计思路 , 显然不可能 。
商务印书馆倾向于站在学习者角度考量:镶嵌在笔上的屏幕那么小 , 如何全面、高效展示用户所需内容?一支词典笔的价格是一本《新华字典》的很多倍 , 那词典笔能不能提供更多价值?周若愚清楚地记得 , “商务印书馆非常希望这根笔能真正对用户带来基于字典、但又超出字典的价值 。 ”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边上的一栋老楼 , 成了周若愚和团队的另一个办公地点 。
2.97英寸的屏幕 , 大约只有两根手指并在一起的面积 , 想把一本字典中所有的内容同时放进屏幕中是不可能的 。 周若愚和团队不断将自己切换到用户的视角:如果我是一个用户 , 当我去查一个字的时候 , 我第一眼想看到的是什么内容?最想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就这样 , 团队围绕核心需求确定第一界面 , 再利用交互设计 , 引导用户通过不断点击屏幕 , 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
从词典笔屏幕的交互能力着手 , 他们设计了“例词跳查”功能 。 例如 , 查询词语“乐得” , 词典笔首先会显示“乐得”的含义和例句 。 但一个例句中 , 学生可能不理解句中的每一个词的含义 , 因此词典笔标注出例句中的重点词 , 用户点击重点词 , 即可继续查询该词的含义 。
三年后,《新华字典》装进了有道词典笔
文章图片

交互能力的运用不止于此 , 动态展示笔顺成为团队想出的另一个功能 。
“先横后竖 , 先撇后捺 , 从上到下 , 从左到右 , 先进后关 , 先中间后两边 , 从外到内 。 ”学生初学写字时 , 语文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念叨这句话 。 用正确的笔顺写出的字有更协调的间架结构 , 但语文老师无法总是站在学生身边反复提醒 , 随身携带的“笔”如果能够展示笔顺 , 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
除了“看” , 语言学习时“听”也同等重要 , 商务印书馆在推出《新华字典》APP时曾经邀请原央视主播李瑞英所录制3500个常用汉字发音 , 网易有道也把它们放入了词典笔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