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大雪过后,有没有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现代人不仅有暖气、空调、电热毯,还有热帖、暖宝宝等等诸多御寒的“法宝”。可是,在还没有发明空调的古代,是如何度过这难熬的冬季的呢?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文章插图

1、
帝王家有温室,寻常百姓有火盆
温室殿
在汉代,皇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材料,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再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在这样的“空调”房间里,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就是所谓的“椒房殿”。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文章插图

火墙
古代皇宫建筑师们为了保证冬天宫殿内的温暖,在建造时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火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使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火墙的下面挖了一条通道,即“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廊檐下,只要在炭口中烧上炭火,热气便可顺着夹墙内的火道,温暖整个宫殿。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文章插图

暖阁
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明清故宫里帝后居住的宫殿都有暖阁。暖阁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屋外的地面上有—个—米见方的地洞,这个地洞与火道相连。工匠们在殿内地面下铺设砖石砌成的循环烟道,烧炭形成的暖气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房间,让人一走进整个宫殿就很暖和。
《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文章插图

熏炉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文章插图

火盆
在古代,火盆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取暖工具了,放一个盆在房屋中间,里面放上燃烧的木炭取暖。这种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皇宫里有精致的火盆,民间的百姓大多用泥盆。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文章插图

2、
暖手宝,热水袋,一个不少
手炉
古代也有“暖手宝”——手炉。炉子里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包裹缝制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子里或捧在手上,又被称为“暖手炉”或“火笼”。看过《甄嬛传》的应该都知道。
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文章插图

汤婆子
宋朝时,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