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五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应该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来思考并加以正确地陈述 。《课标(2011年版)》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 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实践 ,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要求 ,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被陈述的对象是学生 , 是学生学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 。倘若变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 ,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等 , 那就是“教”的目的 , 而不是“学”的目标 。二是要尽量用外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 。所谓外部行为变化的动词 , 是指那些可操作、可观察的动词 , 如“说出”“写出”“列举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等 , 用这样的动词陈述目标 , 学生知道怎么做 , 教师也可以组织有效的评价 。如果用外部行为变化的动词陈述有困难 , 那么有时还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 , 如学习环境、工具、时间、空间等的具体规定 。
(二)以学生的学力水平为依据来设计教学目标
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 不同的学生不要求整齐划一 。有效的方法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 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选择起点 , 鼓励学生只要充满自信 , 发奋努力 , 就可以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 , 取得一个层次上的成功 , 然后再向更高层次的目标递进 , 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 , 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 。所以 , 教师在备课时 , 除了备教材 , 还要备学情 。提问时 , 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就要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
(三)处理好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师预先确定的 , 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付诸实践的一种预期策划 。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具备一定的情景且较为复杂的过程 , 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制约 , 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设的突发事件 , 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一定得以完美实现 。因此 , 教师还应注意处理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 给教学目标设计和生成留出一定的空间 ,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 课堂教学不应是机械、僵化地按照预设的目标来实施教学的传授知识的过程 , 应是依据学情对预设的目标进行不断微调 , 从而提高对预设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吻合程度 。
(四)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目标设计促使教师更深层次地思考实施目标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例如 , 如何具体呈现教学目标、如何表述教学目标、如何确保目标与生成之间的吻合、如何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目标的把控能力等 。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 ,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 , 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实践中 , 通过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 , 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 , 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 成为一名具备创新、理性和责任意识的专家型教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