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 于非来到深圳 , 担任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执行主任 。 此前他在加拿大工作、生活24年 , 是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工程研究院两院院士 。
【深圳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迎来新一轮人才聚集高峰期】谈及为何选择深圳 , 于非坦言 , 在这里“可以看见自己梦想实现的样子” 。 总投入约20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依托深圳大学建设 , 聚焦区块链与金融经济、智慧医疗、智能系统、智慧城市四个领域开展前沿研究 , 正大力引进全球高端人才 。
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深圳已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 还推出“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重构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等诸多人才创新举措 。
数据显示 , 目前 , 深圳全市高层次人才超两万名 , 留学回国人员超18万名 , 各类人才总量超600万人 , 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 。
2014年 , 张立源来到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 , 他惊喜地发现 , 在这里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研究方向 , 不管是“冷门”还是传统方向 , “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实验室 , 自主选择感兴趣和重要的课题” 。 历时4年 , 张立源和团队将三维量子霍尔效应从预言变为现实 , 让这个困扰物理学界32年的难题 , 终于有了答案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近两年大力加强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及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 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 如化学领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教授领衔 , 重点立足聚集体科学这一中国人原创并引领的新兴交叉学科 , 建立国际一流的聚集体科学学术研究高地和人才汇聚基地 。
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英才汇聚鹏城 。 南方科技大学用10年左右时间快速集聚了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 。 目前 , 该校已拥有全职院士23人 , 教师队伍中9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 60%以上具有世界排名前百名大学的工作或学习经历 。
深圳也是国内首个通过特区立法 , 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30%的城市 。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介绍 , 面向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 深圳走到了不得不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阶段 。 40年来 , 深圳的科技创新没有遵循“S-T-E-M”(科技、技术、工程、市场)的线性模式 , 而是采用市场化牵引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即“M-E-T-S”) , 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
从数据来看 , 2020年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超1300亿元 , 占GDP比重超过4.93% , 位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 , 连续17年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
5年前 , 深圳大学就在国内率先建立预长聘教师制度 , 所有预长聘教师均不再入编 , 从与编制挂钩的“身份管理”转向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岗位管理” , 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向深处 。
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早在建校之初 , 就由学术副校长牵头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职称晋升制度 , 设立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等3种岗位类别 。 重在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贡献 , 以国际同行匿名评审为核心依据 , 不简单把人才“帽子”、论文数量、承担项目和获奖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和直接依据 。 职称评聘不预设名额限制 , 让青年人才专注于自我提升与自我竞争 , 发挥积极评价和正向激励作用 。
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多年来 , 学校突破人事制度制约 , 2000余名全职在岗教职工中 , 有本科学历的名匠大师 , 有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水平“兼职教授” , 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博士、博士后 , 有教学、科研、竞赛样样皆通的“多面手” 。 去年出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 更提出了“分类评价”方法 , 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研发型和专职研究型等岗位类型 , 供教师自主选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