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学投资( 四 )


前有苹果收购P.A Semi与Intrinsity打造自研芯片 , 后有谷歌收购AlphaGo母公司DeepMind切入人工智能 , 从海外到国内 , 并购是巨头公司突破关键业务瓶颈的快速、有效手段 。
聚焦到国内 , 阿里巴巴在2020年共有35起投资事件 , 其中4起并购项目 , 包括餐饮行业SaaS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客如云 , 智慧餐饮服务商美味不用等 , 电商物流供应链企业心怡科技 , 大卖场运营商高鑫零售 , 分别对应了阿里巴巴对于SaaS服务及运营平台、物流、新零售领域的关注和强化 。 当我们等量代入到造车新势力的并购就会发现 , 小鹏收购福迪汽车和智途科技 , 理想并购力帆都属于“快速补齐战略短板” 。
而去年阿里健康与阿里巴巴控股全资附属公司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 Holding Limited订立购股协议 , 以80.75亿港元收购Ali JK ZNS Limited的全部股权 , 也与蔚来资本增持蔚来中国的逻辑如出一辙, 通过左手交右手的方式 , 实现资本结构在公司架构上的调整 。
那么 , 对于蔚小理而言 , 这样的并购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 , 汽车产业之复杂十倍于手机 , 新入局的玩家有太多能力需要补齐 。 比如曾有一个粗暴的对比 , 手机有2000多个零部件 , 汽车有超过两万个 。 两个行业的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 产业链整合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
其次 , 这个超级复杂的产业链如何补齐能力?如果只靠自研 , 人才难得、行业积累 , 都很难跟上“风一样的新能源” , 买买买是最简单直接 , 跑赢时间的方式 。
另外 , 资本是杠杆 , 利用金融手段撬动业务杠杆 , 拓宽范围 , 是聪明的“借力打力” 。
如今 , 随着造车新势力在国内竞争愈发激烈 , 位于头部并被资本包围的蔚来、小鹏、理想汽车在手握重金的同时也让这场竞争的门槛进一步升级 , 这也意味着位于第二以及第三梯队的新势力们可选的投资以及并购项目变得更加稀缺 。
资本加速汽车产业“国产化替代”
通过Pre-IPO和美股IPO , 造车新势力们募集到大量的资金 。 其中 , 小鹏通过融资、上市 , 然后回国在港二次上市 , 并且三年里通过增发 , 手握百亿现金 。 2020年12月完成了美国存托股(“ADS”)的发行 , 增发完成后 , 小鹏拥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共计353.42亿元人民币 。
根据蔚来2020年年报 , 截止2020年底其现金及等价物达到了384亿元 , 加上限制性货币现金、短期投资等项目 , 现金储备共计425亿元 。 而在同期 , 理想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限制性现金 , 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的余额为298.7亿元 。
手握数百亿现金 , 联合知名投资机构、政府产业基金 , 成为造车新势力们频繁涉足资本市场的“底气” 。 凭借这样的底气 , 他们在汽车产业链布局的同时 , 也在加快汽车产业链国产化的步伐 。
“国产自主替代是近年来中国发生最明显的变化 , 也是投资圈的重要机会 。 ”华山资本创始人杨镭对《商业数据派》表示 , 硬科技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潮流不可阻挡 , 而那些扎根相关领域富有经验的投资者才能准确把握趋势并做出产业投资决策 。

“蔚小理”学投资

文章图片
图7/7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也能看到 , 造车新势力们在选择投资目标时 , 其方向更多在围绕自身相关领域 , 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于各自生态进行的补充 , 并且能够给予用户在品牌上的信任与想象 。
同为智能制造逻辑的小米 , 在手机之外用投资建造起了一个AIoT生态 。 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将其称之为“竹林模式”:即生态链企业形成一片根系 , 相连蔓延不断 , 持续培育竹笋成长为竹子的一大片竹林 , 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 同时又能实现自我迭代和内部新陈代谢 。 之后企业能够根据供应链优势和渠道优势 , 赋能各个细分领域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