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到处是预售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谢中秀 编辑/邓双琳
来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11月7日 , 北京下了大雪 , 出行需要穿羽绒服 , 但王晓刚刚才收到两个月前买的薄外套 , 这让她有些哭笑不得 。 发货速度追不上降温速度 , 是今年不少“网购人”的共同感受 。
双11期间 , 燃财经打开淘宝、拼多多、抖音商城、快手小店、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发现 , 上面均有不少预售商品 。 其中女装频道是“重灾区” , 快手小店和淘宝的预售情况最为严重 , 随手划过两三页 , 落入眼底的12件商品里大概有9件、10件都是预售;拼多多次之 , 每10件商品中约有5件是预售;抖音商城则偶尔可见一两件预售商品 。

文章图片
图2/4
图 / 拼多多商品页面来源 / 燃财经截图
燃财经在微博、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平台 , 都看到网友们对于电商预售的不满 。 比如有小红书用户就表示:“一个月前买的打底衫至今未发货 , 最近想买一件毛衣御寒 , 结果还是预售 , 发货期都排到了12月 。 ”甚至有用户直言:“难道现在电商卖现货是犯法吗?动不动就是预售15-25个工作日 。 ”
“也许是疫情影响很大吧 。 印象中从去年开始 , 电商预售的产品就越来越多了 。 ”资深“网购人”沈清回忆道 ,“记忆中预售的重灾区是衣服 , 尤其是秋冬装 , 动不动就是半个月一个月才发货 。 同时 , 个人设计品牌预售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 ”
预售作为双11的玩法之一 , 可能是当下电商平台预售商品颇多的一个原因 。 但从去年开始刮起来的这股预售风 , 跟市场环境变化和供应链短缺也不无关系 。
多位商家告诉燃财经 , 选择预售的原因 , 可能有多种情况 , 比如战略选择 , 先以少量货试探市场 , 或者为避免库存压力不囤货;再比如客观因素限制 , 限电影响工厂产能、原材料短缺无法保障生产等等 。
“市场就是这样 , 新款不会备那么多货 。 ”业内人士杨洋告诉燃财经 , “同时疫情对大家也有影响 , 在战略上更审慎了一些 , 所以选择了先拿到单再制作的方式 。 ”
但这似乎正在造就恶性循环 , 因为消费者正在被推着“逃离”预售店铺 。 “一般下单三天了还不发货就会换别家购买 。 现在电商同质化那么严重 , 并不是非那一家店不可 。 ”沈清已经重新回到了线下:“当场就能试 , 试了就能买 。 质量不错 , 价格还行 , 我干嘛还去线上受那气?”
中国服装协会编著的《2020-2021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 2020年 , 受疫情影响 , 一季度我国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为-15.1% 。 此后虽逐步恢复 , 但直到8月底 , 才累计回正——2020年1-8月 , 我国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只有1.1% , 远低于其他品类 。
业内人士说 , 服装是最适合电商的品类之一 , 也是电商平台之间竞争最剧烈的领域 , 这两年 , 随着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开始发力电商 , 服装商家的营销压力越来越大 , “除了极少数服装品牌有相对固定的拥趸 , 不担心销量外 , 绝大部分服装产品都要靠价格优势取胜 , 所以 , 尽可能降低库存压力 , 是必然的选择 。 ”
对于服装商家来说 , 用预售的方式来减低营销风险 , 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 服装品类最好的发展路径 , 还是品牌化 , 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群体 , 这才是根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