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最低价”翻车 欧莱雅失火殃及“双11”( 二 )
繁琐的优惠活动下 , 受困的不止品牌方 , 消费者同样是一头雾水 。 即便是同一时间段购买同样的产品 , 最终价格却也是“千人千价” 。 例如10月20日在李佳琦直播间购买欧莱雅安瓶面膜的消费者中 , 有人没有使用其他优惠 , 则以429元成交 , 但也有人在叠加了“美妆惊喜购物券”、跨店满减等优惠后最终成交价格为361元 。
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在11月18日发布的《2021“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 , 价格争议是今年“双11”消费负面信息的主要集中点之一 , 共收集相关信息90余万条 。 不少准备付尾款的消费者发现叠加各种优惠后 , 预售价格可能并非最优惠 , 还有不同直播间的差价争议、直播带货与直接下单的差价等争议 。
低价时代逐渐终结
对于品牌方来说 , 低价揽客一时爽 , 但后续要承担的售后工作成了负面情绪扎堆的大坑 。
事件发酵后 , 蒂佳婷旗舰店表示可以补发一盒面膜作为补偿 , 用24元单盒价格抵销130元的差价 , 但对这种处理方式消费者并不买账 。
欧莱雅品牌方也在网友以及媒体千呼万唤后终于现身 , 在18日晚给出的赔偿方案中 , 决定用两种不同的优惠券进行补偿 。 针对天猫“双11”预售期间不同消费数额的消费者 , 分别提供一张200元的无门槛优惠券和两张满499立减100元的优惠券 , 并邀请这些消费者成为巴黎欧莱雅金卡会员 。
但无论怎样处理 , 在一次次的“低价骗局”、一次次堪比奥数的促销套路之后 , 消费者的购物热情被不断削减 , 有些已经意识到回归理性的必要性 。
北京看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郭宇轩认为 , “低价永远不是目的 , 而是回馈消费者、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一种手段” 。 “双11”期间繁琐的优惠模式 , 抓住了消费者冲动消费的心理与购物时惰性思考的模式 。 这些没有实质性的优惠反而让消费者感受到“占了便宜” 。 “但随着互联网信息不对称的大幅减弱 , 这样‘极限促销’的泡沫很容易不攻自破 。 ”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认为 , 近年来“双11”的玩法越来越繁琐 , 严重影响了平台信誉 , 这对消费者的平台认可度和消费占用率都会有一定影响 。
他进一步指出 , 从消费舆情和平台规则的调整来看 , 低价营销的时代正逐渐走向终结 。 平台开始从售后和生产等环节寻找新的利润来源节点 。 一方面互联网较低的比价成本让高利润没有了存在空间 ,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产品节点付费意愿也正在大幅度降低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赵述评 蔺雨葳
不发货不退款 宝洁等品牌遭投诉
北京商报讯(采访人员 白杨 张函)今年“双11” , 宝洁、欧莱雅、太平鸟等多家品牌仿佛“约好了”一样出现不发货、到货无期、不退款等问题 。 消费者花了钱却收不到商品 , 各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量猛增 。 截至发稿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 搜索“宝洁 双11” , 显示共295条相关投诉;欧莱雅11月13日的“欧莱雅天猫旗舰店虚假发货”集体投诉量已达949条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一旦认定企业在此类事件中存在迟延发货、虚假发货等行为 , 应按照相应损失进行赔偿 。
“从头到尾没见到我的货 , 申请退款还不通过 。 东西不发 , 钱也不还吗?”近日 , 消费者周女士向北京商报快消八谈报料称 , 自己“双11”期间在宝洁官方天猫旗舰店购买商品后 , 物流状态停留在“已揽收”多日未更新 , 宝洁客服承诺为她重新补发商品但不提供单号 。
然而 , 等待十多天后 , 周女士仍未收到货物 , 联系韵达快递后得知 , 该商品快递并未发往任何地方 , 于是选择了退款 , 但却迟迟未收到退款 。 “我怀疑商家根本没有发货 , 目前我没有收到商品 , 客服也一直不给我退款 。 ”周女士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