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7发布于2014下半年 , 热销卖出了700万台 , 华为第一次分享到了原本属于苹果和三星的商务机市场 。 但华为接下来的六代旗舰(2015年P8、Mate8 , 2016年P9、Mate9以及2017年P10、Mate10) , 都没能复制Mate7的成功 。 尤其是Mate10 , 还因为“闪充门”引发了不小舆论危机 。
陈峰觉得 , 2018年前后 , 余承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在组织内部构建起系统化运作的能力 。 早期那些年 , 对产品的专注客观上也让他忽视了一些重要问题 , 比如舆论、营销、渠道等 。
“余承东还是那个余承东 , 何刚还是那个何刚 , 为什么不能持续成功?因为体系没有准备好 。 如果渠道、舆论这些事情处理不好 , 就会影响销量 , 就没有钱去研发 , 产品就没有竞争力 。 一环扣一环 。 ”
华为当时处在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 , 上有苹果、三星 , 下有小米OV 。 “那时候学不了苹果 , 因为产品力还不足 。 也不能学小米 , 因为性价比不够高 。 ”陈峰说 。
机会青睐于做好准备的人 。 三星因“爆炸门”事件退出中国市场竞争 , 华为获得了难得的过度期 。 2017、2018两年 , 华为承接了大部分三星的线下渠道、高端市场 , 甚至是人才 。
事后来看 , 华为手机打开高端市场 , 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
修补破飞机
2018年的华为处在双线交错的路口 , 一方面手机业务一路凯歌 , 另一方面危险信号也从明处或暗处释放 。
上半年 , P20一改华为产品传统的“理工男”风格 , 增添了人文和科技气质;下半年 , Mate20借由全新麒麟980处理器 , 定格了商务属性 。
华为内部早年对是否使用自研芯片有过争论 , 反对的理由是 , “性能不行 , 价格还比外面贵” 。 好在徐直军等高层的坚持下得以保留 , 经过多年迭代到麒麟980时 , 已能媲美苹果和高通同类产品 。
一位华为手机市场部人士告诉《深网》 , 任正非早期不允许对外宣传芯片 , 直到Mate20才被重点传播 。 华为当时的策略是 , 在苹果秋季新iPhone发布前 , 推出全新麒麟芯片 , iPhone发布后 , 推出新款Mate手机 , 并从此固定下来 。 “每次都把苹果的注意力 , 转换为对华为的关注 。 ”
整个2018年 , 华为销量了2亿部手机 , 问鼎国产手机排行榜 。 同时 , 消费者业务收入首次赶超运营商业务 。 因为余承东的主要目标是追赶苹果 , 作为后来者 , 多数员工对成绩也没有太多感觉 。
一位2018年入职手机业务的员工说 , “那时候大家不觉得有多厉害 , 没什么好骄傲的 , 都觉得未来会更好 。 ”
同样在2018年 , 一些事后看来影响深远的风波接连出现 , 危机也开始酝酿 。
1月的CES上 , 华为本计划与美国运营商AT&T合作在美国销售手机 , 可在发布会将要进行的前几个小时 , AT&T突然宣布放弃合作 。 2月 , 美国第一大运营商Verizon迫于压力 , 也放弃销售华为Mate 10手机 。
当时Mate 10在美国市场的宣传语已经确定为 , “The best phone you never see(前所未见的最佳手机)” 。 上述市场部人士说 , “没想到就真的never see(再也看不见)了 。 ”
那时候华为内部的基本看法是 , “这已经是最没底线的行为了” , 但他们还是高估了对方底线 。
5月24日 , 华为召开了一场重要的内部会议 , 一位消费者业务高层告诉《深网》 , “公司高层判断 , 留给华为的时间窗口最多只有一年 , 内部开始紧张的做起了准备 。 ”
主要准备一是海思自研芯片等核心器件 , 比如手机芯片“麒麟”、基站芯片“天罡”、基站芯片“鲲鹏”等等 , 覆盖华为所有主营业务;二是已经研发两年的鸿蒙操作系统 。 它们将在一年后以“备胎计划”被外界熟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