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小红书上“优雅”地生活?( 二 )


小红书上的“优雅”生活 , 显然是一种“拟态环境” 。 关键是 , 谁在构建?
笔者的一个朋友 , 是我们当地的一个小红书网红 。 露营很火时 , 她收到城区一家咖啡厅的邀约 , 咖啡馆开在一座老式的别墅里 , 别墅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后花园 , 咖啡馆老板就在上面摆放了几个帐篷 , 各种露营道具一应俱全 , 吸引想蹭露营热点、又害怕风餐露宿、也不想过夜的消费者 , 收费并不便宜 。 老板就是先请来几个网红 , 在小红书上做推广 。
这位朋友的宣传文案里 , 在城区就可以体验露营:树荫下、草地上 , 喝咖啡、吃果盘、听音乐 。 但她私下吐槽 , 只不过是蹭了露营的概念 , 在草地上搭个帐篷 , 远远谈不上接触自然 , 并且空间狭窄、私密性不好 , 如果带着小孩去就更为嘈杂……“这真的就是让别人去拍照的 。 ”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 , 这个“拟态环境” , 是老板与网红共同构建起来的 , 目的就是赚钱 。
怎么在小红书上“优雅”地生活?
文章图片

▲ 2015年7月30日 , 行为艺术家何利平在成都沙湾路十字路口 , 穿着大裤衩 , 坐在马路边的沙滩上 , 拿着一杯饮料 , 摆出一副在马尔代夫享受阳光的表情 。? 何利平
这其实也是小红书商业化的路径 , 并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 品牌方找到MCN(Multi-Channel Network , 多频道网络)机构 , MCN机构找到网红博主 , 网红博主通过专业团队构造出“优雅” , 继而在小红书上兜售 , 鼓励粉丝效仿 。
小红书之所及的“优雅” , 并非网友自发的内容生产 , 更像是韩少功所说的:“传媒技术已经市场化或者权力化 , 受控于资本化的权力或者权力化的资本 。 在很多情况下 , 传媒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共领域 , 它生产哪些符号是由特定的投资者和特定的消费群决定的 。 ”
▌参与“优雅”的构建
很多用户 , 并非不知道小红书上的“优雅”是构建出来的 , 毕竟很容易踩到雷 。 问题是 , 明明知道“优雅”是虚假的 , 也踩过雷了 , 但他们仍然选择成为“优雅”的信徒 , 甚至转身也参与了这一构建 。
这多少有点像是《楚门的世界》 , 楚门是逃出去了 , 有人却愿意继续停留在小红书这个“桃源岛”上 , 或者是《黑客帝国》里红色和蓝色两颗药丸 , 蓝色药丸可以继续沉浸在美好的虚拟世界 , 红色药丸则要面对真实的残酷 ,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蓝色药丸 。
这就是齐泽克所说的“启蒙主义的绝境”:“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性 , 知道意识形态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 , 但他拒不与之断绝关系 。 ”
于是小红书的用户不断上涨 , 估值一再翻倍 , 这个内容社区的“优雅”生活样本带动了“打卡”浪潮 。 打卡就是一种标记 , 即在社交媒体上留下自己体验过“优雅”的印记 , “这个地方我来过了”、“这个美食我也品尝过了”、“如此美景我亲历过了”……打卡既是对“优雅”的效仿 , 也是“优雅”的构建 。
在这一过程中 , 人们获得了什么?
效仿本身是一种“从众” 。 小红书的口号是“标记我的生活” , 在很多用户那里却变成了“标记别人的生活” 。 某个拍照地点火了 , 一下子就有很多人扎堆去那里拍照;某样单品火了 , 很多人也想入手一件;某家店铺火了 , 很多人也跟风去探店……这种跟风太盛 , 以至于有“媒介朝觐”的说法:“到媒介叙事中重要的地点去感受和体验” 。
网友在蹭热点的同时 , 也在给自己增加热点 , 提升在群体中的身份归属感和认同感 , 收获更多的“社交货币” , 可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交圈 , 不让自己显得“落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