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 由于目前基础元器件技术限制 , Flash方案的产品探测距离远不如MEMS或机械式 , 主要用作补盲雷达;OPA方案距离产品量产还有长的路要走 , 相关的样机还处于很早期研发阶段 。
二、成本之争:成本降百倍 , 卖到白菜价不是梦
早在2017年 , 奥迪发布全球首款量产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奥迪A8L , 也是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汽车 。 是由零部件制造商法雷奥Valeo与德国传感器技术公司Ibeo联合进行的开发 , A8L上那颗SCALA激光雷达 , 正是半固态激光雷达的“鼻祖” 。

文章图片
图7/13
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汽车A8L
当然 , 不是每家车企都有奥迪如此强大的号召力 , 能让供应商为其开发最先进的激光雷达 。 再加上 , 买百万级豪华品牌车型的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 。 但当车型售价拉低到30万元的级别时 , 每加一颗激光雷达所产生的成本差异 , 就会显得格外亮眼 。
早期的激光雷达市场 , 主要是那些不计成本科技公司做自动驾驶测试用 。 比如2016年 , 一枚由美国厂商Velodyne制造的16线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售价约8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1万元) , 一枚以同样原理制造的64线激光雷达售价高达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1万元) 。
今年年初 , 国金证券发布研报《放量在即 , 激光雷达开启前装元年》称 , 已确认搭载激光雷达的前装量产车型将于2023年突破30万台 , 价位集中在40-80万元 。 但长期来看 , 未来高阶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将逐步将整车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以内 。
而根据华为计划 , 其等效96线激光雷达的价格将要下降到200美元/台 , 未来目标是将价格下探到100美元/台 , 解决激光雷达上车的成本瓶颈 , 为L3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提供可能 。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集光、机、电一体化的精密传感器 , 它的核心元器件不只有运算芯片 , 很多核心光机电的零部件和技术不都遵循‘摩尔定律’” , 速腾聚创向虎嗅表示 。 激光雷达内部有数百个细分器件 , 在生产工艺上 , 物料成本和设备调试成本高;在产品结构上 , 机械部分增大了雷达的体积和重量 。
想要降低成本 , 就需要从最底层的芯片开始改变 。 “芯片化升级 , 可以把激光雷达的成本和量产的棘手问题 , 变成了一个‘半导体’问题 。 ”禾赛科技告诉虎嗅 。
实际上 , 激光雷达的BOM成本(物料成本)中 , 占据大头的激光收发模块 , 包括了激光器、探测器、激光器、激光驱动、模拟前端等电子部件 。 通过将这些激光器元器件集成在芯片上 , 来实现降低物料成本、降低安装调试成本 ,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半导体的制程 , 进一步降低芯片成本 。
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价格战” , 通过“芯片化”来降低价格的做法 , 非但没有以牺牲产品的性能为代价 , 反而还“顺便”带来一系列性能、功能上的提升 。
比如速腾聚创的“智能固态激光雷达M1” , 是基于二维MEMS智能芯片扫描技术而来 。 不仅内部结构更精简、元器件更少、集成度更高 , 同时 , 它还多了一个“凝视”功能 , 可动态调节分辨率以及刷新率的大小 。
速腾聚创也告诉虎嗅:“MEMS方案中 , 技术壁垒比较高的是二维MEMS智能扫描芯片 , 我们用的MEMS芯片是完全自研的 , 该芯片已通过车规验证 , 目前正在规模化车规量产随M1交付定点客户 。 ”
但是众所周知 , 芯片化是一个长周期并且极容易失败的工作 。 所以理论上 , 只有厂商大量出货、车企大批应用 , 新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才能被市场所验证 , 并且反过来推动新技术迭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