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雁老师回忆当年供销社的故事( 三 )
我们是这方圆几十里唯一的种类齐全的商业网点 , 那时候统购统销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 , 过去有所谓国家干预的“三类物资”之说 , 即统购物资、派购物资和议购物资 , 但到文-革期间后两类也控制得越来越紧 , 实际上也“统购”化了 。 这些国家管控的物资多达200多种 , 仅农副产品就涵盖“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十二大类 , 老百姓私人之间看似没有完全禁止物品流通和交易 , 其实交易范围已经很小 。 就连“自然经济”时代也一脉相承的农村传统集市贸易也已经奄奄一息 , 我们那里以前是逢三六九开集(近于三天一集) , 到了那时已经变成十天一集 。
金雁/插画
而且农民赶集不像过去多是为了自由交易 , 而更多地像是生产队允许他们有点休息日 , 顺带交易也多是与“公家”打交道 。 当时农副业和工商业产品的交换和日常需求基本都在我们“公家”进行 。 尤其在“一打三反”期间 , 私下里交换或出售那些物品都属于“投机倒把” , 叫“纠察队”看到不但没收全部货物 , 还要抓去办“学习班”或者“劳改” 。 农民除了生产队的“分红”以外 , 货币收入主要靠生猪、鸡蛋、药材、亚麻等等 , 但是这些产品只能卖给我们“官营”一家 , 拿到货币现金后再到我们的门市部消费 。
至于出售农副产品和购买日用品的定价 , 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 而是由公家说了算 , 也就是由商业局核定的“铁板钉钉”一口价 。 我知道这就叫“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剪刀差” , 明知道贱卖贵买也没办法 。
我们是十天一集 , 尤其是秋收过后每次逢集就跟打仗一样 , 9点钟开门 , 7点钟就有人等在门口 , 柜台都要挤垮了(所以我们不像城市里使用玻璃柜台 , 全是结实的木柜台) , 不要说喝口水上卫生间 , 有时连中午饭都要等到下午3点钟以后才能胡乱拨拉几口 , 我有次小辫散了连用猴皮筋绑一下的功夫都没有 , 就一直这么散着头发到下班 , 因为头发上沾了很多棉絮 , 晚上去食堂吃饭 , 大家都说像鬼一样 。
由于刚刚经历过“一打三反” , 大家对收款和付货格外小心 , 但是忙中难免出错 , 比如叫顾客多拿走一穿袜子、几个铁钉、顺走几块水果糖 , 找钱时把重叠的两张一块钱当一张等等都属于“营业事故” , 在政治学习时要做检讨的 。 但是我们最怕的是“盘点” , 以前每半年盘点一次 , “一打三反”后改为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一次帐、货、钱“三清点的三讫” , 社里规定要求这三项之间的误差率不能超过“个位数” , 也就是在10元以内 。
我刚到两个月就赶上了第一次“盘点” 。 由于商品繁多 , 我们摸黑起来把货品码齐按照账本逐个清点 , 一直搞到下午五六点钟 , 结果我们鞋帽组差了五十多元的货物 , 急的我只好返工重来 。 一直弄到晚上十点钟晚饭也没吃 , 算来算去还是短缺一大块 。 后来我师傅不知从哪里翻出来十双解放鞋递给我说 , “你一定是忙糊涂咧 , 这里漏盘了十双鞋” 。 我把这十双鞋加进去 , 刚好账面上持平还长出4-5块钱 , “好啊 , 符合规定!”我一颗定心丸放在肚子里 , 美美地倒头补着睡了一觉 。
第二天早上醒来感觉哪里不对劲 , 因为就这点货物我从几天前就开始做记号 , 来来去去清点了三四遍了 , 不可能有遗漏 , 师傅是从哪里找到解放鞋呢?师傅不爱言语 , 我也不敢多问 。 这件事一直就成为我心里的一块疙瘩 。 后来有一次天气好师傅让我把他的被子晒到院子里 , 我把被子晾晒以后整理床铺时在床下发现大大的两个纸箱子 , 拉出来一看 , 一箱解放鞋、一箱帽子 。 而且货品编号全是我不熟悉的 , 也就是说师傅可能在账本之外私藏了两箱物品 , 我快速估算了一下价值 , 大约在200元左右 , 这也就意味着师傅有可能把货物私自拿回家 。
“我的妈呀 , 百元以上就是经济犯罪” , 这不就是“三反”中的“贪污盗窃”吗?我想的脊梁骨一阵阵发凉 。 我们是十天休息一天 , 放假回家时我看着师傅手里拿着一件换洗衣服 , 也不像里面藏着什么东西的样子 。 本来想放假时跟父亲谈谈此事 , 但是父亲因故没有回来 , 母亲在单位里协助工作组查账 , 也没有看出来我心事重重的样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