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雁老师回忆当年供销社的故事( 四 )

我拿不定主意这件事是不是要说出来 , 对谁说?在心里翻了好多滚 , 后来我请教布匹组的小“老职工” , 之所以“又小又老” , 小是因为年龄小 , 老是因为参加工作比我还早两年 。 你们布匹组“盘点”要比我们复杂 , 为什么总能做到规定之内的略有盈余呢?她告诉我一个她师傅传授的“秘密” 。 一般来讲账面和货物都会有误差 , 也许这次长一点 , 下次短一点 , 但是规定严格到个位数是不近情理的 , 定这样规矩的人肯定没有在门市部干过 。

社里自杀的人除了出纳以外 , 基本上都是因为货物短缺一时说不清楚 , 而在“运动”的压力下走上了绝路 。 于是老营业员在平时售货的过程中 , 都要让货物长出一点来 , 当然长多了也不行 , 这样就会积攒下来一些货品 , 在每次盘点误差的时候再一点点添进去 。

金雁/插画

我问 , 如何才能做到长出来呢?她白了我一眼 , “你连这都不知道 , 手紧点呗” 。 我明白了就是从顾客那里克扣出来 。 她说 , 各个组都这样 , 这已经成为不公开的秘密 ,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 。 我说 , 那长多了不就可能出现“经济犯罪”吗?她说 , “大家心里有数 , 差不多能持平了就手松一点” 。

我这才恍然 , 师傅那床底下的鞋和帽子敢情是拿来一点点贴补盘点差额的 。 我差点冤枉了他 。 可是我仍然不能理解 , 为什么不向上反映 , 把误差损耗比率调大一些呢?这样大家的心理压力小 , 行为也可以更正大光明 。 她说 , 你想可能吗?你们这些外地人胳膊是向外的 , 眼睛是向上的 , 随时可以一拍屁股走人 , 我们还要在这里活人呢?我想想自己刚来时遇到本地孩子的排外欺负 , 想想“地方主义”的说法 , 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 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规则在运用过程中的“无效性” , 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师傅是如何解决账面的问题 , 只是觉得规章设置不合理 , 那种不近情理的苛刻“盘点”要用这类办法来对付 , 不成了逼良为娼、越反越腐、把群众都逼成“贪群污众”了吗?但是也无处诉说自己的感受 。 以后盘点时师傅往里添几顶帽子两双鞋之类的事情我也就跟着装糊涂 , 对盘点的过程也没有刚来时那么较真了 。

******

金雁/插画

——草民“冬夏”

走后门与“男女通信”

我刚分配工作的时候 , 父母就再三嘱咐 , 即使“常在河边走坚决不湿鞋” , 不贪不占小便宜 , 不拿公家一针一线 。 各个门市部总能碰到些紧俏商品 , 像手表、自行车、减免票证的食品与布匹 , 或者以收购价格买些农副产品 , 内部人员的“走后门”私相出售很普遍 。 我知道这类行为不好 , 但架不住短缺经济下的需求旺盛 , 也往家里买过鸡蛋 。 好在我们鞋帽组都是大路货 , 我自信自己能够“人正身不邪”地保持不走后门 。

不久师傅休病假的时候 , 我手里到了一箱上海产的“回力球鞋” 。 “回力球鞋”在当时可是好东西 , 是那个年代既正确又时髦的男青年的标配 , 因为当时尚存的一些体育赛事运动员都穿回力鞋 。 离我们镇上30多里路的东边有一家国防“三线企业” , 代号“113厂” , 也就是后来的西北铝加工厂 。 是1965年由沈阳设计院设计、四冶四公司基建起来的 , 并从沈阳、上海、北京等沿海各大城市抽调人员组建而成 , 在“我们要准备打仗”的思维下基本上不在本地招工 。

1965年 , 113厂建厂誓师

该厂是国家级的保密企业 , 工人工资水平比当地人高两层 , 又都是见多识广讲普通话的“外地人” , 经常有人会把北京上海的时尚风潮带到这闭塞的西北县城 , 因此他们自视甚高 , 是与本地人格格不入的另一种社会人群 。 他们的着装要领先于县里两三年 。 街上的孩子们有时会起哄喊“大白鞋流氓的” , 但他们其实是县里年青人羡慕追逐的对象 。

当时113青工最时髦的装束便是回力鞋+工装衣裤+军帽 。 军帽显示着政治正确和权威色彩 , 工装代表工人阶级 , 尤其是左胸前的113标记则显示了与县办企业不同的特殊身份 , 回力鞋的时髦和运动元素一下子就把解放鞋甩了十八条街 。 三者中 , 工装衣裤是厂里配发的 , 不算稀罕 , 军帽也可以搞到 , 唯独这后一项是顶顶稀缺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