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 上古 上古文明之光( 七 )




玉蟾岩遗址,从题目到图题都写成了“玉瞻岩”(476-477页) 。属马家窑文化的甘肃林家遗址出土青铜刀,一物二图,被分别注为“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晚期”(图2-1) 。“现在发现的殷墟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18页),已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三星堆2号坑出土戴金面罩圆头青铜人头像,被定名为“金面青铜面首”(图2-3);青铜觥被定名为“商代神鸟青铜器”(图2-4);西周青铜盉被标为“青铜壶”(图2-7) 。类似的零星常识和文字问题,还有不少,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 。

太古 上古 上古文明之光

文章插图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二 关于资料引用


该书注明为“编著”,全书大量摘编抄录,但仅少数地方加以注明,更多的无注释 。如第三篇“史前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全部内容,但仅有9条注释,而与考古资料相关的则只有6条 。而各篇最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就是正文中零星注释的集合再录 。从编著者给出的资料出处看,在正式考古报告均已刊布的情况下,书中大量引用的是第二三手资料,甚至通俗读物 。


如对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蚌塑龙虎图案的介绍,见于附文“上古三皇之一伏羲”(8页),引自作为内部资料的濮阳文史资料特辑《濮阳春秋》,墓葬照片(图1-5)引自《看得见的中国史》一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的介绍(13页),引自《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一书(三秦出版社,2016年) 。而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用图(图3-1),则引自《中国设计全集·第18卷·文具类编·礼娱篇》(商务印书馆,2012年) 。关于周口店北京猿人及其旧石器文化(427页)和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485页)等的介绍,均引自《图说中国文化·考古发现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而对山西襄汾丁村人遗址的介绍(449-450页),则引自通俗作品《扬眉吐气丁村人》(《中关村》2006年第11期) 。关于二里头遗址新世纪以来的重要发现(89页),引自地方学者的论文(《二里头遗址都邑探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而非我们正式刊布的考古报告 。编著者在“简要整理”之后,给出了6处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杨官寨、凌家滩、良渚、丹土、陶寺、石峁(158-159页),但正文中除良渚遗址引注了杭州地方学者的专著外,余均无任何注释 。


在引述西亚两河流域乌尔城和乌尔王陵的发现(149页)时,注释的出处居然是编著者自己的著作《京杭大运河历史与复兴》(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且共有6页涉及这些内容 。
太古 上古 上古文明之光

文章插图
许宏《先秦城邑考古》,金城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2017年版
三 关于图片使用
尽管作者说这本书的编著是“基于近十年来对众多考古遗址的现场调研”等,但没有照片是作者自己现场拍摄的,也没有照片是作者自己扫描自正规著作的 。作者在前言中说明:“本书大部分图片由视觉中国供图”,但感觉基本上用的是网上随意搜索下载的图片,已如前述,不少照片效果颇不佳 。


再回想编著者在前言中袒露的初心:“作为一个自然工作者,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感恩和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之心,为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添砖加瓦、抛砖引玉”,“以图用这一束光吸引千千万万的国内外历史文化与文明探索爱好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华文明成果发扬光大的事业中来”,其情可感,其志可嘉 。但这些“历史文化与文明探索爱好者”被吸引来之后,作为学者,我们是否应该负起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的责任?正因为有这样的思虑,笔者才冒昧坦陈对这部新著的一孔之见,希冀对我们共同关注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有所助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