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类法解决使用卡片笔记时遇到的困境( 六 )


再提一点「永久」这个问题 , 《How to take smart notes》书中用了 permanent notes 这个术语 , 中文版则相应地译作「永久笔记」 。 我们觉得可能 所提出的)这一个概念更为贴切 , 即这条笔记是可以不断修改、调整 , 并非一次写就之后就永久留存不再改动的了 , 而且这条笔记也可以不断与其他笔记关联、链接 , 发挥作用 , 在整个知识库中生生不息 , 长青不衰 。 如此想来之后 , 我们也就不再纠结所谓Zettel是否还会不断修改了 。
当我们的永久笔记越写越多 , 关联建立得越来越繁复 , 我们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 但也很容易失陷在复杂的知识网络中 , 这时候一个清晰的索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笔记间的结构化关系 ,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检索笔记 。 卡片笔记法强调开始写笔记的时候不要分类 , 不要强行建立系统结构 , 因为其实当我们对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时建立的系统一定是不完善的 , 坚守这个系统反而会限制我们的思考 , 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但卡片笔记法也并非要求完全放弃结构 , 比如说卢曼教授就有一个专门的索引笔记卡片盒 , 针对不同话题都建立了相应的索引 。 其实 , 关键是不要着急分类 , 而不是不分类 , 建立结构和索引是有帮助的 。
因此 , 我们将笔记管理流程分为三步 , 第一步是多途径搜集「闪念笔记」 , 第二步是整理、汇总「闪念笔记」 , 深入思考 , 形成「永久笔记」 , 第三步是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建立「索引笔记」 , 帮助梳理个人知识系统结构 。
结语
这样重新分类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困扰 , 也让我们对笔记系统的认识更加清楚了 。 其实整个系统的要义还是在于

  1. 及时记录「闪念笔记」;
  2. 定期整理、完善 , 形成「永久笔记」;
  3. 重视笔记间的链接 , 设计合理的「索引笔记」 。
而由于每个人的使用场景都不尽相同 , 适合一个人的系统和分类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 哪怕只对某一个人来说 , 适合某个阶段或某种需求的方式未必适合所有的场景 。 卡片笔记写作法对卡片的分类有其独到之处 , 但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是适用所有人的 。 因此 ,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重新分类 , 在实际使用中勤思考、多尝试、多调整 ,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分类方式 。
【巧用分类法解决使用卡片笔记时遇到的困境】【注:本文所用的引用页码为《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文版在「微信阅读」ipad 端显示的页码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