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毛巾的一段话 介绍毛巾的作文说明文( 六 )


文章插图

卖烤山芋的
杜明岑文并绘
山芋,又称甘薯、地瓜 。以前,在天津卖烤山芋的大多为周边农村人 。他们找个大汽油空筒,内膛糊上黄胶泥,制成炉子,上面留个小炉口,用铅丝弯成钩,钩上山芋挂在炉口上烤;烤熟后,山芋的皮变软、内心变成金黄色,又香又糯,拿在手中热乎乎的,揭开皮咬一口,甜滋滋、香喷喷、黏糊糊,滋味妙不可言 。
据记载,山芋的故乡是南美洲,我国引种山芋在明代 。天津在明朝天启年间曾由徐光启在城南试种山芋 。


描写毛巾的一段话 介绍毛巾的作文说明文

文章插图

茶馆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京津两地茶馆不少 。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便是个典型,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社会缩影 。以前,天津茶馆有南市的“春风茶社”“四美轩茶馆”和城里的“碧螺春茶楼”等 。当时,来茶馆喝茶的人——一是商人谈生意,二是好友相聚叙旧,三是老人品茶养生 。以前在茶馆喝茶的,多为经济条件好的茶客 。劳苦大众,收入低微,渴了就在路边来两碗大碗茶,既省钱又解渴 。
描写毛巾的一段话 介绍毛巾的作文说明文

文章插图

雨来散茶馆
杜明岑文并绘
“雨来散茶馆”,顾名思义,一下雨了就各自散去 。其名挺雅,其实就是以前路边的野茶摊 。以前年代,生活条件有限,普通百姓消费不起正式的茶馆 。夏日暑热,在外跑生活的人口渴了,大都去树荫下茶摊喝两口茶水解渴 。
关于“雨来散”这一称谓的来历,《沽水旧闻》中有记载:早年城西佟家楼,风景怡人 。道光年间,北京一落第秀才叫张问荷,在佟家楼附近开了家简易茶馆,以茅草为棚,略备桌椅茶具;茶馆中还有象棋,茶客们可以边下棋、边猜灯谜,连文人墨客也来品茶论道 。据传,津门才子杨无怪曾为茶馆写过一副对联:“吃半杯无分你我,下一盘各自东西 。”诗人梅小树听闻后,为之题写了门额“雨来散” 。此后,路边茶摊便纷纷以“雨来散”名之 。


描写毛巾的一段话 介绍毛巾的作文说明文

文章插图

卖大碗儿茶
杜明岑文并绘
喝大碗儿茶的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 。卖茶的一般在街边或楼下摆个茶摊 。一张小桌子,几个板凳,数只粗瓷大碗,一把红泥大壶,外面包上棉布套,以便保温;壶里泡的茶大都是廉价茶或茶梗、茶叶末之类 。
而在天津,大碗儿茶可以说是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 。早年间,天津卫是京畿要冲、北方漕运枢纽,船工、脚夫、车夫等体力劳动者辛苦一天,领了微薄工钱,先到茶摊歇歇脚,喝碗大碗儿茶,又消暑又解渴;还有过往客商,临到进城走累了,也会在道边歇歇腿,喝上一碗茶 。
当你坐下以后,卖茶水的先问一声:烫嘴的还是对口的?热茶烫嘴,要慢喝;半碗凉茶添上热茶就是对口儿的,不凉不热,可以大口喝 。


描写毛巾的一段话 介绍毛巾的作文说明文

文章插图

卖糖堆儿
杜明岑文并绘
秋冬时节,老天津卫的街头巷尾常可看到这样一些小贩:他们肩扛草把子,上面插满一串串火红透亮的糖堆儿,沿街吆喝叫卖 。
制作糖堆儿,先将白糖倒锅中,加清水,一边加温一边搅拌,等锅内糖液噼啪作响时,再将穿好的山楂串放人锅中滚一圈,献满糖汁,然后在木板或石板上用力一摔,这就出现了一个透明的大糖片儿,好看极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